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正确诊断和治疗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0例已经确诊为巨幼细胞贫血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主要由消化系统疾病及膳食异常引起,诊断主要依靠骨髓象检查。结论正确诊断老年巨幼细胞贫血的关键首先是详细的体格检查,简单的血液常规检查即能作出初步诊断,骨髓检查是确诊的依据,巨幼细胞贫血诊断后治疗效果显著,且疗效好。

  • 标签: 老年 巨幼细胞贫血贫血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64例输血患者,按照输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输血措施。结果观察组中,无效0例,有效32例,输血有效率100%;对照组中,无效2例,有效30例,输血有效率93.75%。观察组输血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运用于输血工作中,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患者及时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输血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应用进展 患者
  • 简介:34岁男性患者,右大腿出现无痛性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侧大腿前方可见一约绿豆大小红色圆顶丘疹,其上及其周边可见薄层细小鳞屑附着,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增生的棘细胞胞质淡染,与周围细胞分界清楚。诊断:透明细胞棘皮瘤。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 标签: 透明细胞棘皮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苦参碱对人皮肤癌A431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探讨其对皮肤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人皮肤癌细胞株A431,设置苦参碱的浓度为0.5、0.75、1g/L浓度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顺铂组)。MTT法检测苦参碱对人皮肤癌细胞增殖的,流式细胞仪检测苦参碱对人皮肤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苦参碱在0.5、0.75、1g/L浓度时均能明显抑制人皮肤癌A431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3.35%、23.61%和41.47%,存在着明显地浓度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IC50为1.21g/L。苦参碱0.5、0.75、1g/L浓度组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浓度依赖关系。另外,苦参碱可诱导人皮肤癌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分别为5.86%、10.27%和20.32%。结论苦参碱对人皮肤癌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苦参碱可能是通过将人皮肤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其增殖,通过诱导人皮肤癌细胞发生凋亡等,发挥其抗皮肤癌作用。

  • 标签: 苦参碱 人皮肤癌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苦参碱对人皮肤癌A431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探讨其对皮肤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人皮肤癌细胞株A431,设置苦参碱的浓度为0.5、0.75、1g/L浓度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顺铂组)。MTT法检测苦参碱对人皮肤癌细胞增殖的,流式细胞仪检测苦参碱对人皮肤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苦参碱在0.5、0.75、1g/L浓度时均能明显抑制人皮肤癌A431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3.35%、23.61%和41.47%,存在着明显地浓度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IC50为1.21g/L。苦参碱0.5、0.75、1g/L浓度组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浓度依赖关系。另外,苦参碱可诱导人皮肤癌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分别为5.86%、10.27%和20.32%。结论苦参碱对人皮肤癌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苦参碱可能是通过将人皮肤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其增殖,通过诱导人皮肤癌细胞发生凋亡等,发挥其抗皮肤癌作用。

  • 标签: 苦参碱 人皮肤癌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与牙髓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差异。方法对分离培养SHED(人乳牙牙髓干细胞)和DPSCs(恒牙牙髓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分别对其TNF-α、IL-6水平、Runx2、OPG、RANKL基因表达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SHED的TNF-α、IL-6水平高于DPSCs(P<0.05);SHED的ALP活性与DPSCs相比更强(P<0.05);SHED的OPG、Runx2RANKL水平与DPSCs相比更高(P<0.05)。结论SHED其与DPSCs之间相比较,其不仅成骨分化能力、破骨能力均更好,表明SHED在骨改建调控中可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人脱落乳牙 牙髓干细胞 细胞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诱导分化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去分化后的干细胞特性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胎牛血清及淋巴细胞分离液等,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对诱导分化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去分化后的干细胞特性及潜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第5代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去分化1d成肝细胞诱导分化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骨细胞诱导分化后,转化为了典型的骨细胞形态。经PCR检测发现,两者的表达相似。样本H浓度46.80ng/μL、总量0.81μg、A260/A280为1.75、RIN为8.49%、28S/18S为2.59%。结论去分化后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保留细胞形态,维持干细胞标记物表达水平,与未经处理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其增值能力更强。

  • 标签: 诱导分化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肝衰竭
  • 简介:目的:利用阿糖胞苷建立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研究肿节风总黄酮对模型小鼠血小板以及骨髓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依据外周血小板数目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阿糖胞苷模型组、肿节风总黄酮31.50、63.00、94.50mg/kg剂量组和阳性药物醋酸泼尼松龙组。除正常组外,每只小鼠腹腔注射阿糖胞苷建立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小鼠模型,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动态检测外周血小板数目,实验结束时检测骨髓有核细胞活力,观察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状况,观察统计骨髓石蜡切片中巨核细胞数目及多倍体比例,免疫组化检测骨髓中基质细胞TPO以及巨核细胞相应受体C-mpl的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肿节风总黄酮63.00mg/kg和94.50mg/kg剂量组显著提升模型动物外周血小板数目,显著提高骨髓有核细胞活力和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生长贴壁情况,显著提高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目,肿节风总黄酮94.50mg/kg剂量组显著提高多倍体巨核细胞比例;肿节风总黄酮63.00、94.50mg/kg剂量组极显著促进骨髓内巨核细胞周围基质细胞TPO以及巨核细胞中相应受体C-mpl的表达。结论:肿节风总黄酮能显著提升阿糖胞苷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动物外周血小板数目,可能是影响了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状况,以及促进其产生有利于巨核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经过TPO-C-mpl通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形成血小板。

  • 标签: 肿节风总黄酮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骨髓基质细胞 巨核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脾氨肽联合激光对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因子水平的影响者淋巴细胞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皮肤性病门诊收治的98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9例,联合组采用脾氨肽联合激光治疗,对照组仅采取激光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值、白介素细胞(IL)-2、IL-1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值、IL-2水平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的CD8~+值、IL-10水平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值、IL-2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CD8~+、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联合组的痊愈率89.80%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73.47%(P〈0.05);联合组的远期复发率6.12%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20.41%(P〈0.05)。结论脾氨肽联合激光对尖锐湿疣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作用机制与改善患者的免疫水平有关。

  • 标签: 脾氨肽 激光 尖锐湿疣 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接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诊断的可靠性。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107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和106例健康体检测进行对比分析,前者为病例组,后者为对照组,对患者的外周血常规进行检测,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果病例组患者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5.99±3.35)kg/m2,对照组为(22.47±2.33)kg/m2,两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曲线面积0.791,相应的95%置信区间0.706,0.876,cutoff为1.63时,敏感性是79.6%,特异性为69%。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可以诊断和预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情况,特异性和敏感性比较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血细胞抗体、淋巴细胞亚群的情况。方法本次数据统计中将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纳入的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实验组,将本院同期纳入的12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比较两组样本的血细胞抗体、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数据研究显示实验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CD4+、CD4+/CD8+、CD3+CD8+、CD3+CD16+CD56+、血小板抗体PAIGM、血小板抗体PAIGA、血小板抗体PAIGG、红细胞抗体IGG、红细胞抗体IGM与参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现象,且存在较高的血细胞膜抗体阳性,表示体液免疫也发生异常现象。

  • 标签: 淋巴细胞亚群 血细胞抗体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Jurkat及CCRF-CEM细胞经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药物处理24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EdU法检测细胞DNA复制情况;AnnexinV/7-AAD双染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CyclinD1、p21、p27、BAX、BCL-2及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氟伐他汀、辛伐他汀均可抑制Jurkat及CCRF-CEM细胞增殖,且抑制效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氟伐他汀浓度为0.2mmol/L时,Jurkat和CCRF-CEM细胞抑制率分别达41.14%和57.08%;而辛伐他汀浓度为0.2mmol/L时,Jurkat和CCRF-CEM细胞抑制率分别达68.42%和77.10%,均接近或超过半数抑制,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分别作用于Jurkat和CCRF-CEM细胞24h,其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均升高,且于0.2mmol/L和0.3mmol/L药物浓度时,其总凋亡比例显著升高,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氟伐他汀及辛伐他汀诱导Jurkat和CCRF-CEM细胞G1期阻滞。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Jurkat和CCRF-CEM细胞经氟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处理后,BAX、p21和p27表达量逐渐升高,CyclinD1、BCL-2和p-Akt表达量逐渐减低。结论: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抑制T-ALL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AKT通路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迈瑞BC-6800血细胞分析仪异型淋巴细胞报警信息可靠性。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门诊以及住院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标本,按照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报警信息,将160份异型淋巴细胞阳性报警标本分为阳性组,将130份异型淋巴细胞阴性未报警标本作为阴性组,所有异型淋巴细胞标本均经过迈瑞BC-68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阳性报警标本通过手工血涂片进行检测,阴性未报警标本通过瑞氏-吉姆萨染色镜检,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异型淋巴细胞检测金标准为人工显微镜镜检,迈瑞BC-6800血细胞分析仪对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报警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0%、92.0%、92.3%、99.2%。结论在异型淋巴细胞检测中,迈瑞BC-6800血细胞分析仪无法准确代替人工显微镜镜检,对于迈瑞BC-68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为阳性报警的标本,可通过手工涂片的方式进行检测。

  • 标签: 迈瑞BC-6800血细胞分析仪 异型淋巴细胞 报警信息 可靠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皮肤镜检查,同时进行了病理确诊。结果皮肤镜检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60例、58例与59例,检出率为100.0%、96.7%和98.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具有很好的检出率,皮肤镜指征与组织病理相互对应,可为患者提供一种可靠的检查工具。

  • 标签: 皮肤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黑色素 皮肤镜 检出率
  • 简介:目的探讨入院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原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177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3分)组109例,预后不良(mRSI〉3分)组6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资料等,根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NLR值,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因素进一步行急性脑出血患者90d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NLR以中位数为截点转化为二分类变量带入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对预后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最佳截断值。结果(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较高[11(8,16)分比3(2,5)分],GCS评分较低[13(6,15)分比15(15,1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手术治疗比例较高,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7%(27/68)比14.7%(16/109),P〈0.01];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NLR值[8.92(4.83,16.07)比3.45(2.22,5.81)]及人院时血糖水平[7.36(6.19,9.25)mmol/L比6.33(5.27,8.18)mmol/L]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肌酐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肿体积较大[38.64(16.89,77.14)ml比9.69(2.64,19.12)rnl],破入脑室比例较多[60.3%(41/68)比22.0%(24/109)],组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脑出血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 标签: 脑出血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UF-100尿沉渣分析仪和干化学法在尿液中白细胞以及红细胞的测定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从2014年11月到2017年期间在我院选取200例尿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UF-100尿沉渣分析仪和干化学法以及显微镜检查,最终对比分析白细胞以及红细胞的检出情况。结果相较于显微镜检查,UF-100尿沉渣分析仪和干化学法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检出率明显较高,且UF-100尿沉渣分析仪的检出率高于干化学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测定尿中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过程中,UF-100尿沉渣分析仪和干化学法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存在一定的漏诊率,但干化学法的漏诊率高于UF-100尿沉渣分析仪,所以UF-100尿沉渣分析仪的应用价值更加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UF-100尿沉渣分析仪 干化学法 白细胞测定 红细胞测定 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