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福建省龙海市实验中学 363199 摘要: 高中数学阶段的学习对于整个学习生涯当中的数学学习内容而言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需要运用到多种教学思想,去提高教学效果。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高中数学教师也创新了自身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向教学当中投入新的教学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就得以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得以应用。 关键词: 人教版高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而言,数学学习的内容比较庞大且比较复杂,为了在短时间内能够尽可能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并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师往往会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确保学习效果。分类讨论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高中数学内容的学习,也是数学教师比较喜欢采用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在此分类思想的指导之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随着分类的教学思想不断应用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通过经验的累积也不断对于此教学理念进行了完善。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分类讨论思想存在的误区 高中数学教师想要采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教学之前,往往会在课前对于本节课内容所需要教授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并将整理好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逐一的讨论。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会使数学教师在教学之前将大量的精力用于课前整理方面,但其教学效果却不是对于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一些学生会较为不适应,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问题分类方式过于僵硬模式化。往往数学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而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教学教师却又局限于此,不能够进行创新,导致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且学生个体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角度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分类教学也应该要对于个体的学生学习能力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不能够将同一类型的题目,拿出来讲解给所有的学生听。最后、大部分的分类讨论思想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虽然数学教师会在自身的知识储备下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但不一定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二、对于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应用的改善 (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都是因人而异的,在采取新的教学思想时,也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分类,不能局限于统一教学的模式当中。在对于问题进行分类之前,应该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问卷调查或者是考试的形式来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 [2] 。即使有些同学取得了相同的成绩,但也不代表学生的能力水平是一致的,可能会在不同的知识点存在遗漏。在这样的考察标准之下,可以具体了解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掌握程度划分等级,在此基础上对于知识点进行归纳和讲解。 例如在进行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 2 第一章要学习时,受到空间想象能力的影响,不同学生对于此章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优秀的学生会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也能够更快的掌握学习要领。所以,教师在开启分类教学之前应该要首先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在开始正式的教学内容之前,让学生观察几个立体几何图形的三视图,然后作出判断,可以形成不同的考察等级,以容易一般和困难划分等级,查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然后再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分类。 (二)将相关性和难度等级进行结合 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会将具有较强关联性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连贯式的教学,但由此而忽略了性质和特点较为相似的知识点当中往往会存在着难易程度的差距。因此教师们在教学时应该要考虑在学生等级分类的基础之上,对于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先按照相关性将知识点进行分类之后,然后给每一类问题标上难度等级,针对学生基础较为一般的可以进行简单等级的教学,而较为优秀的可以进行困难等级的教学,这样才能够使每个能力等级的学生达到自己的最大学习效率 [3] 。 比如在进行到人教版高一数学选修一的时候,第 4 章的教学内容是框图。对于拥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可以直接进行较为复杂的流程图和结构图的学习,但是对于大部分女生或者是没有接触过框图知识的学生而言,应该是需要从最简单的流程图开始学起的。否则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如果为了知识内容的关联性而教学,有很大几率会造成学生无法掌握高难度的流程图和结构图。所以了解了学生的能力水平之后,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总而言之,分类讨论思想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属于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仍然受到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和学习内容的难易差距往往会被教师所忽略,今后应该要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注重一些内容的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果,发挥分类讨论思想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机构地区 不详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20年04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