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Lu-EB-RGD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PDX模型中的显像与治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构建靶向整合素αvβ3诊疗一体化放射性分子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探讨其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来源异种移植瘤(PDX)模型显像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将RGD肽与白蛋白结合基团EB相连接,构建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vβ3的EB-RGD,并经螯合剂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偶联完成靶向分子177Lu标记。构建68只NSCLC-PDX模型鼠,取28只注射177Lu-EB-RGD或177Lu-RGD行microSPECT显像和生物分布研究;另行177Lu-EB-RGD放射靶向治疗实验:取PDX模型鼠40只,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18.5 MBq 177Lu-RGD组(B组)、18.5 MBq 177Lu-EB-RGD组(C组)、29.6 MBq 177Lu-EB-RGD组(D组),每组10只,观察治疗后50 d内模型鼠肿瘤体积变化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77Lu-EB-RGD的标记率在95%以上,比活度为(55±14) GBq/μmol,其体外稳定性好,放化纯大于95%。注射177Lu-EB-RGD后4~96 h,NSCLC-PDX模型鼠肿瘤清晰可见,注射后4、24、72、96 h的肿瘤/肌肉摄取比值(T/M)分别为7.34±0.67、14.63±3.82、15.69±3.58及15.99±5.42;生物分布结果示177Lu-EB-RGD摄取[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与SPECT显像结果一致,且4 h时的177Lu-EB-RGD在肿瘤中的摄取明显高于177Lu-RGD[(10.15±1.17)与(3.30±1.47) %ID/g;t=18.60,P<0.05]。177Lu-EB-RGD治疗后,A组与B组模型鼠的肿瘤体积均快速增加;而C组与D组肿瘤体积呈持续降低趋势,在第28天时C组与D组肿瘤均已肉眼不可见,且在随后的监测时间内未见复发。结论177Lu-EB-RGD能靶向αvβ3阳性的NSCLC-PDX模型,显像效果好,对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有望为晚期靶向治疗耐药或无效的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科 361003 ,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361102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 36100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物医学影像与生物工程研究所、分子影像和纳米医学研究中心,马里兰州贝塞斯达 20892
出版日期 2020年08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