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期发病的家族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期发病的家族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9月收治的1例胎儿期发病的FHL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以“fetus”“neonate”“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3日。总结国内外胎儿期发病的FHL的病例特点。结果(1)本例患儿,胎龄39周+3宫内发现脾肿大、腹腔内游离液及脑室增大,生后出现发热、呼吸急促、肝脾肿大、皮肤淤斑淤点、淋巴结肿大,伴三系下降、肝功能异常、铁蛋白及甘油三酯升高、纤维蛋白原减低。CD107a激发试验示自然杀伤细胞的脱颗粒功能降低(ΔCD107a<5%)。骨髓穿刺涂片见噬血细胞。患儿UNC13D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18-308C>T和c.3002T>C,患儿确诊为FHL3型。入院后予地塞米松及环孢素化疗、对症治疗,未予造血干细胞移植,生后52 d死亡。(2)共检索纳入15篇胎儿期发病的FHL的相关文献,共20例患儿,并和本例患儿进行汇总分析,发现FHL患儿胎儿期以胎儿水肿、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可伴胎儿窘迫、羊水增多等,生后可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标准。目前报道的胎儿期发病的FHL基因突变类型为PRF1基因突变(FHL2型)和UNC13D基因突变(FHL3型),可分别检测到穿孔素和颗粒酶表达减低。目前以地塞米松、环孢素、依托泊苷等化疗及对症治疗为主,也有孕晚期对胎儿行宫内化疗及生后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的报告。4例患儿宫内死亡,后期随访13例患儿于生后不同时间死亡,4例患儿存活。存活的患儿中最大随访至12岁。结论胎儿期发病的FHL早期表现不典型,病死率极高,诊治难度大。临床发现胎儿水肿或肝脾肿大,且鉴别诊断困难时,除考虑溶血、感染、自身免疫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外,还应注意与FHL鉴别。可借助免疫学技术和基因测序的方法以早期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出处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年07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8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