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引导学生要严慈相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09
/ 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字面上看,要做到这些并非难事,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得恰到好处却并非易事。我们时常在工作中听到各种抱怨。其中的辛酸只有教学一线的教师知道。
本人于1982年师范毕业,带着“金色的理想”、带着“美好的希望”、带着学到的书本知识和满腔热血走上讲台。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很快便发现自己虽受学生喜爱却缺乏威信,遇到大班额其中“双差生”又多的班级时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纪律,导致用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大凡当老师的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学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那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那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这时那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很多领导同志都会用这个故事来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多鼓励学生、尽量不要批评学生”。可我了解到的许多年轻教师在运用类似的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时产生的效果就跟我刚参加工作时一样。为什么这么多饱学各种理论知识而又富有爱心的年轻教师花费了那么多心血所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
大家都十分熟悉《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入川平定成都后,任用诸葛亮管理益州政务。诸葛亮厉行法治,采取以严济宽、以猛纠弘的强硬手段,严厉打击豪强士族势力,坚决维护法令律制的权威。当时的蜀郡太守法正以汉高祖刘邦入关后约法三章使秦人感恩的史例,劝诸葛亮降低要求放宽刑法,以安定民心。诸葛亮未采纳法正的意见,他在《答法正书》中指出,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朝政苛民怨,高祖“缓刑驰禁”顺应民意,故而促进了国家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但蜀中的统治者刘璋原本就暗弱,以致形成了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中豪强专权自恣的散慢局面,如再对他们一味施行恩惠,只会纵容姑息,促使其气焰愈来愈烈,不晓得什么是君臣之道了。对此,只能“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样才能使人们感到恩惠之不易、禄位之可贵,从而令上下有节,人人守法,以达到社会安定、国家大治之目的。因此,诸葛亮对蜀中反叛势力的镇压毫不手软,对一些违纪官员的处理也十分果断。而蜀国经过诸葛亮这样一番严刑峻法治理之后,不但没有发生动乱,反而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陈寿语)的社会景象。而对诸葛亮本人,也是“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与刘邦采取正好相反的方略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试想他们若用同样的方略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吗?秦朝“政苛民怨”,此时刘邦采取宽松之策深得民心。而刘璋暗弱,以致|“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若诸葛亮仍像刘邦一样“缓刑驰禁”那肯定就“国将不国了”。我们教育学生与之有没有相似或者说相通之处呢?经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我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学生涉世未深,所知相对有限。对学生要多一些宽容,要以“鼓励”和“赞赏”的正面引导为主,促其蓬勃向上地发展;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并非在真空中长大,对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不能没有批评和处罚;要严慈相济、宽严得当。这就好比医生用药,不同的病要用不同的药,即便是同样的病,因病人体质不同也应有不同的配方和计量。很多“捧着一颗心来”,准备“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年轻教师在用爱心感化学生时碰到的感而不化问题就是因未做到严慈相济、宽严得当而产生的。
陶行知先生以糖果“奖励”打架的学生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因为他富有爱心,更因为他透彻地把握了学生心理,深知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地生搬硬套那就不灵了,就会事与愿违。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人民教师的职责。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有的学生因“宠极”而不知恩,有的学生没有经受过挫折,感情非常脆弱,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有极个别的家长甚至纵容自己的孩子。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摸索,从正面去引导,做到严慈相济,宽严得当。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