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教育思想与英语新课标的相似点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03
/ 2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因其独特的特征,如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等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但其在教育领域却提出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如它主张课程多元化、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等。因此,对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我们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本文是对后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理念、课程观和师生关系方面与义务段英语新课标相似点的浅析,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在哪些方面对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英语新课标,相似点

作者简介:李勤保(1986-),女,安徽六安市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及英语学科教学研究。

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思想的表达方式纷繁多样,似乎一切都在不确定中。但是透过表面的喧嚣,我们可以透视其基本内涵:反对主体性、反对统一性、反对理性、反对科学[1].但其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观点,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的[2].一、后现代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的思考

如何看待教育,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笔者分别从教育理念、课程观、师生关系等方面来总结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所持的基本立场。

(一)、在教育理念上,后现代教育反对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主张人性化的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对以理性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目的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在他们看来,由于现代主义对理性、集体、制度和秩序的强调,教育目的是把个人塑造成现代性工程的零部件,其结果必然是忽视人的个性,导致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因此,后现代主义者在反思理性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反对确立任何理性原则,主张对学校教育目的采取较为宽泛的态度,不局限于单一的教育目的,而是强调多元性,主张人性化的教育观。他们认为关注人性化、追求完善、丰富的人性,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使人们看清自己和所生活的世界,并且能够去变革二者,从而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弘扬、唤醒并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在课程观上,反对学科中心倾向,主张构建动态的开放式的课程

后现代主义者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要求在课程组织上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后现代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因而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三)、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无论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都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前者基本上是让教师充当着文化传统的传递者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后者则将儿童置于主导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放任自流,最终导致他们在人生的黄金时间内随波逐流、一无所获。因此,在对现代性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将较少地体现为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导无知识或有较少知识的学生,而较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组织者,他(她)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者中的首席"[3]。

二、英语新课标中关于教育理念、课程观和师生关系的陈述

(一)、教育理念:英语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六大理念[4]: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二)课程观

英语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英语课程过于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也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和多元化。

(三)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而新课改中,要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处在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其人格、自尊心等。师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不能变。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与英语新课标的相似点

如上文所述,后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理念、课程观及师生关系上与英语新课程标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具体说来,(一)、在教育理念上,二者都主张以人为本。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是知识的主体,也是世界的主体,因此教育要以培养真正的人为目的。而在英语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教育理念,又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人是目的、人是关键、人是主人[5].人是目的指人是自己、社会活动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一切活动、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人是关键是指在影响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因素中,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进步的速度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是主人是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人是中心,是主人。同时,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基础、前提、动力和目的。

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因此,在教育中,新课程标准在提出"以人为本"的总理念后,又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等子理念,旨在帮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理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可见,本次课程改革在理念上与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在课程观上,二者都强调去中心化,主张课程要多元化。

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课程观是反对权威和中心的[6]。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学科中心倾向是传统理性主义在课程理论方面的表现,而现代课程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英语新课标也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在课程(具体体现在教材上)管理上,新课标提倡了学校、地方、国家相结合的三级管理体制,"改变过去'唯教材'、把教材视为'圣经'的做法,提倡教材的'创生'、'开放'及学生的'自主'[7]",使课程实现多元化。

(三)、在师生关系方面,二者都提出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意者视野中的师生关系,充满了对权威的消解和对民主、平等对话的崇尚,在师生关系中体现在去教师中心。去教师中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状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英语新课改也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独立的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在教学中,以师生对话代替教师的传授与灌输,教师和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情景,给出各自的思考,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最终达成共识,即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占据中心地位,而是要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因此,无论是后现代还是新课标的师生观,都倡导去教师中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理念、课程观及师生关系方面都有着及其相似的地方,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动态课程以实现课程多样化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观点,与我国的英语新课程改革在相应领域内的观点不谋而合。此外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其他领域与英语新课改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在课程评价方面,都要求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等。总之,后现代的课程观与新课改倡导的课程观有极多的相似之处,它对我国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侠,鲍翠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P57-59.

[2][6] 曹艳,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P37-39.

[3] 多尔,后现代思想和后现代课程观[J],王红宇,译。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

[4]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5] 赵诗安,陈国庆,《现代教育理念》[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7] 吴永军,再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8期,P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