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1
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摘 要: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外语教学的意义观,并为外语教学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综合语言学界有关“互文性”的论述,提出“互文性”的三种基本类型。并以《大学英语》教材的语篇为例,探索了“互文性”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意义。关键词:打破传统观念;互文性;外语教学 一、互文性理论的提出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intertexto,意为混合编织。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丝蒂娃(JuliaKristeva)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她把互文性定义为符号系统的互换,可以是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和另外的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换。“每个语篇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转化(everytextisconstructedas“mosaicofcitations,everytextisanabsorptionandtransformationofothertexts”)。[1](p125)互文性强调文本结构的非确定性,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每个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功能(interplay)之中,这种相互功能是永无止境的。闻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在《叙事学词典》中给互文性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和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能理解这个文本”。总的来说,对“互文性”概念的讨论主要还是局限于当代西方文论和语言哲学的范围内。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探究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开拓了新的角度。本文以《大学英语》及其相关的资料入手来探索“互文性”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互文性和外语教学  从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其涵盖面很广,本文只局限于从细节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媒体互文性三种基本类型来阐述。1.细节互文性细节性是对互文本身的要求,是指引文能够建立起一个语篇和源文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能只是一种简单的联想,而是要能通过语境的转换或对比在语篇和源文之间建立起某种意识形态或语义方面的张力,从而增强互文的效果。语篇通过仿拟(parody),回声(echo)、暗引(allusion)、明引(quoting)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它语篇产生联系,挪用其他语篇本身所携带的思想意识来服务于自己的交际意图。古语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经过修饰的语言,魅力有限。作者往往利用修辞语言的互文性,从而引发读者无限遐想。互文性这一范畴表明,任何语篇都接受其它语篇及其文化背景的影响。一般说来,词语或句子越为人们所熟悉,其互文性就越强,从而轻易被人们接受。引入名人名言、典故、谚语等,有效利用其互文性,则更轻易达到吸引人们注重力的目的。如《大学英语》课文中有这么句话:“Perhapstheclassicrepresentationoftechnologyisstilltheassem2blylinecreatedbyHenryFordhalfacenturyagoandmaleintoasocialsymbolbyCharlieChaplininModernTimes.”(或许技术的精典代表仍然是半个世纪之前亨利·福特首创的流水装配线。在电影《摩登时代》里,查里·卓别林则将流水装配线变成现代社会的象征。)这句话里包含了美国历史上两位名人及其典故。用典故是常见的写作手法之一,但如不熟悉异域文化中的典故,在阅读中就会产生阻碍甚至歧义和误解。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词语或句子越为人们所熟悉,其互文性就越强。转喻也是互文性语篇常用手法,又称借代。它故意不用需要说明的人或物的本称,而是借和该人或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例如:Whatislearnedinthecradleiscarriedtothegrave.(幼小所学,终生不忘)句中用“cradle”(摇篮)代“birth”(生),而用“grave”(坟墓)代“death”(死).这种表达简练、具体,这种生动、活泼、有趣的语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AllthatsleeplessnightIreplayedthemomentthoseblackglovescameuptothecarwindow.(There’sOnlyLuck)当晚我彻夜难眠,眼前不时重现出那副黑手套伸向车窗的一瞬间。这里的blackgloves转喻为“戴黑手套的行凶抢劫者”,颇为形象、传神。语体的改变往往会产生独特的语言效果,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心得不到。如BigBuckstheEasyWay,文章的整体行文风格平白随意,甚至标题都使用了俚语Bucks。但是,在描述孩子们分发广告册子的活动时,作者使用了一些比较正式的词汇,如movement,assemblyline以及描述劳资纠纷的strike,bothparties等,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孩子们所作所为的严厉态度,另一方面也给文章平添了一些幽默效果。仿似(Parody),亦称“仿化”或“仿照”,也是语篇互文性的一种手法,是对人们熟知的某个谚语、格言、名句乃至文章体裁适当地“改头换面”而构成一种颇为新奇的表达形式。如下例便是仿照“Wherethereiswill,thereisway.”这句格言Evenwherethereisnowill,thereisaway.即使没有志,事也竞成。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新,能唤醒受众心中对这些词语的潜在记忆,通过当前语篇和过去经验世界中的语篇产生互文,加强理解,加深印象,令人一目了然,难以忘怀。如:大学英语课文中经常援引名著或名言,希望能用名著、名言已确立起来的影响和号召力加深课文的主题、情节,如《杰弗逊的遗训》(LessonsfromJefferson)中,作者向我们阐述了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的光辉思想以及他在其它领域的过人才华。作为《独立宣言》起草者,杰弗逊这一名字大学生还是很熟悉的。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杰弗逊,用他的气势磅礴的就职演说辞(体现他的光辉思想)再配以图片进行互文性导入,能加深学生对互文性的了解。也可以用他的一句名言TheGodwhogaveuslifegaveuslibertyatthesametime(上帝给了我们生命,同时也给了我们自由)导入课文。《教授和悠悠玩具》可以用主人公爱因斯坦的幽默名句来导入:Whenamansitswithaprettygirlforanhouritseenslikeaminute.Butlethimsitonahotstoveforammi2nuteanditslongerthananyhour.That’srelativity(假如一个男人和一个漂亮女人坐在一起,一小时就像一分钟;但是假如让他坐在火炉上,一分钟比一小时还长。这就是相对论)。修辞手法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空间,为语篇的互文性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里互文性的意义,即在于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和体验介入对语篇的理解,从而确立和填写语篇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点,把一个时空点扩充到布满想象的时空中去。2.体裁互文性体裁互文性指语篇借用或套用另一体裁的语步或步骤,是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融。体裁互文性往往借助援引体裁本身的特征实现其交际意图。体裁互文性是语篇的基本特征,它是特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新体裁诞生的根源。被言语社团认为属于同一种类型的体裁有:祈祷文、布道、对话、歌曲、演讲、诗歌、信函和小说,它们有具体的不同特征。当我们分析大学课文不能仅只分析其语言,还要注重它的多样性及其和其它语篇类型(如政治宣传、诗歌、笑话等)的接触。这时,充分利用语篇体裁的互文性,将各种体裁及其它功能语体揉合在一起,多种语体混用,充分利用体裁互文性,往往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可以从互文的角度去理解大学英语语篇的结构特征。教师应就语篇类型的特征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我们来看些具体的例子,如大学英语《WhyITeach》是一篇典型的论述文:作者在一开始提出了他想要说明的的主题:他愿意教书而不愿谋求行政职务。读者在解构作者的观点时心里会提出这样的新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说?果真如此吗?”为了使读者相信并接受他的这个观点,作者一连列举出七个理由往返答“为什么愿意教书而不愿谋求行政职务”。作者在陈述原因时,采用的是说理法和举例法。语篇体裁互文性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各种不同类型的语篇,有助于他们提高写作和阅读水平,并能提高他们从不同层面对语篇进行赏析的能力。不同的体裁及内容的文章,教学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教师要充分利用互文让学生学习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对课文字面意义的理解和具体语境下的语篇形成互文阐释,意味深长,从而升华了主题。如《新编大学英语》“FoodandCulture”(饮食和文化)就应以学习西方节日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为主,了解他们在饮食方而的习惯、禁忌及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如美国人民不食狗肉而中国人却视狗肉为美味佳肴。而有些文章应以分析课文内容、处理语言现象及学习作者思想表达方法为主,如《新编大学英语》“ThePowerofaNote”(便笺的力量)和“AthletesShouldBeRoleModels”(运动员应该成为偶像)等都是说理性非凡强的文章。在这里作者主要是表达一种观点、态度,我们就应重视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观点及态度的。总之,对于文化知识性强的文章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评述及和中国文化相比较等活动,以加强对背景知识的学习。而对那些说理性强的文章应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思想、学习作者写作方法等。《大学英语》的语篇类型多种多样,有一般性的论说文随笔科普,也有小说戏剧诗歌等。遗憾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过分地追求词汇语法的精讲多练,忽略了语篇类型的多样性。实际上,不同类型的语篇有其各自突出的语篇特征,在教学处理上应做相应的调整。比如,叙事教学的侧重不妨集中在语篇的类型特征上,关注的焦点再不是故事的内容,而是故事是如何讲述的,包括人物话语表现叙述的视点、变换叙述时间的布局等等。3.媒介互文性媒介互文性主要体现为通过各种文字声像等物质媒介来创造互文性的效果,如插图、序言、标题、注解、评论等。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大学英语语篇的互文性表达提供了广袤的空间。声画系统的全面介人,同时也引起广大学生在接受方式上的变化,即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信息的接受,而变为多重符号系统在互相交织、互为补充的机制中被接受。我们将多种表达方式之间的这种互为阐释的关系,视为媒介互文性。媒介互文性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编写和设计,二是教学手段的革新。由于成本和纸质书籍自身的局限,大学英语教材最多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声像无从谈起。至于插图注释、练习等的设计和编排都显得不如人意。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互文性教材的理想。互文性概念在计算机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空间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菜单浏览嵌入文本、网络衔接模拟动画等手段形成了最基本的互文现象。多媒体技术将给外语教学的课堂模式师生关系带来全面的变革。外语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还要把握最新的电脑技术。作为现代传媒的先驱。其实,文和画自古便是一对“孪生姐妹”,古语有“言不尽,立象以尽意”之说。文字不能表达的遗憾,可以在图画中得以展现,文字不愿表达的含蓄,也可以寓于图画之中,二者紧密结合,相互映衬,协调一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课本上的孤立的语篇,任何文本都有前文性和后文性。莎翁的戏剧《哈姆雷特》取材于一个丹麦王子的故事,对于该戏剧有无数文艺评论文章,它后来又被搬上了舞台和银幕。所有这些文本组成了一个宏观的互文系统。其中,文本之间相互功能,使这个戏剧的意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教师应着眼于此,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语篇,而是从发展的进化的角度,并在世界不同文化相互功能的大环境中去看待具体的语篇。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语篇。在讲沙翁戏剧的时候,不妨在多媒体教室放映其DVD版本,这样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互文性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视角。从语篇的互文性的角度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并提高学生对语言特征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有意识地使用具有不同特征语言的自觉性。参考文献:[1]HatimBasil&MasonIan.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