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察”、“体验”来解读水墨画在今天的传统情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2
/ 2

摘 要:观察与体验这一绘画的基本问题可以为对于传统的思考提供一个基点。本文的思考试图从水墨画这一小的传统出发,来探讨他在今天的状况以及观察,体验与这一传统的关系。其中,传统又分成三个基本因素,既笔墨符号,笔墨程式,评价标准。

  关键词:传统;笔墨符号;笔墨程式;评价标准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艺术是观察与体验的情感的表达,经过漫长的时间的发展,人们对情感的认识不断的积累与丰富着,表达的方式也在这积累与丰富中逐渐地变化与发展着。“传统”就是在这不断的表达的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的传统就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它像一个基因世代传承。基因并非一成不变,传统当然也是如此。
  在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水墨画坛,诸多画者心中不免茫然,太多的人在提传统,太多的人自认为在画传统,“传统”似乎变成了近年街上流行的唐装,总是感觉这本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却变的越发的不自然了。对于今日从事水墨的画者,传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对于未来的发展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成为了一个情结,深埋在心中。今天,对于传统的清醒认识,以及诸多绘画现象与其内在关系的认识也是每一个水墨画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此,观察与体验这一绘画的基本问题可以为对于传统的思考提供一个基点。本文的思考试图从水墨画这一小的传统出发,来探讨他在今天的状况以及观察,体验与这一传统的关系。其中,传统又分成三个基本因素,既笔墨符号,笔墨程式,评价标准。下面我们分别看看观察与体验与它们的关系。
  
  一 解读“传统情结”
  
  从本质上讲,观察是在观者已有经验的前提下,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有选择的看,它是人类的一个能动的认识事物的活动,它同时也能够对人的心理变化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观察”不只是“看”,而应该包括作为背景的“以有经验”,而在今天“传统”在水墨画中同样是指作为观念存在于画者头脑中的那一部分,既对生活的总体把握,对绘画的总体认知,由此可见,水墨画者在观念上对水墨画的理解与认知程度,影响着一个水墨画者的“已有经验”,“已有经验”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水墨画者的“看”。画者对传统总体上的认知影响与决定着画者的观察方式。甚至可以说传统本身就是一种观察方式的承传。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式去看,在新的生活面前就不免茫然。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又不符合传统的规范。
  体验是通过行动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传统”也可以说是前人的体验,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后人的认识不必件件从头再来,而是在学习前人认识的基础之上对事物进一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的部分在这里同样是适用的。对于一个水墨画者而言,对于传统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其世界观。换句话说,“传统”是一个水墨画者体验的基础。但是传统本身不能代替画者对当下生活的体验。
  基于以上的思考,今天“反传统”应该是对传统的突破与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破坏。对传统的深刻认识是反传统的前提,否则的话,不就如在看不见对象的前提下,一味的盲目厮杀了吗?
  
  二 解读笔墨符号
  
  符号化是人类早期绘画的一个共同性特征,但此后西方绘画沿着科学之路走向了具象写实。而中国绘画沿着文学之路走向了写意。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符号化存在着一个由简单的指示物象,到复杂的描述物象,再到概括的抽象化的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历史过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认知是相关的,这种抽象化的符号是不断观察自然提炼概括的结果,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变成了后人观察自然的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逐步发展过程中,笔墨符号是自然客体演变成承载着艺术情感的媒介。客体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一个情感之源。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画的历史不难发现,那些具有高度艺术水准的作品,往往同时也具有高度的符号化。这是一个事实,另一方面,自元代以后,符号化同时也导致了中国画近现代的空泛与僵化倾向,这也同样是一个事实。如何从观察与体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分析与认识呢?
  符号只是中国绘画最外层的东西,它不是核心,更不是本质,只有当符号承载了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时,符号本身才有意义,这种符号才能引发观者美的体验。相反,失去了情感依托的符号本身没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符号不只是延习的,更应是发展的。笔墨符号应该是一个画者观察的工具,体验生活而得到的情感的载体。回到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符号,创造符号是我们应该采纳的途径。 三 解读笔墨程式
  
  中国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高度的程式化既是这一艺术形式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影响其后来发展的一个障碍,那么什么是笔墨程式呢?我理解,在中国绘画中“笔墨程式”只是一个整体上的技术规范,这种技术规范是在千百年来中国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之下逐渐形成的,它坚实的质地正是来自于生长与形成的缓慢。“笔墨程式”对于一个画者而言,就像一个技术工人必须掌握的该门类的技术标准一样,标准本身不是产品,只有当这一标准与具体的生产目的相结合时,它才有意义。“笔墨程式”也是如此,“笔墨程式”本身应该是无形的。


  绘画中“笔墨程式”与“笔墨符号”一样都是观察与体验的载体,是情感的载体,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如果将笔墨符号理解为“词”的话,笔墨程式就相当于“语法”。语法本身不能表达任何含义,但是,如果一个句子需要表达一定的含义,它必须符合语法的规范。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体验是发展与变化的。“笔墨程式”同样也应该是一个发展与变化的。中国绘画这一艺术形式保持活力或者称为发展的根本在于对自然与社会新的观察与新的体验,从而,产生新的情感的表达。但今天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太多的画者自甘被传统的笔墨程式所束缚。在传统的笔墨程式中体验着传统。
  
  四 解读评价标准
  
  从绘画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绘画在经历了南齐谢赫的《画品》李 真(唐)《画品》,米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刘道醇(唐)《五代名画补遗》,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胜朝名画评》等之后,逐渐将逸,神,妙,能四品。确定为中国绘画的评价标准。然而,当我们仔细的对这四个字进行思考时,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其中存在着一个从对观察的表达(能)到对体验的表达(逸)的一个区别。“能”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能力”“技能”,是指一个画者对观察到的客体的表现能力。“妙”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巧妙”是指一个画者对所观察到的客体能否做到巧妙的表达的能力。“神”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客体的内在精神”是指一个画者对客体的内在精神能否充分表达的能力。“逸”在中国绘画理论中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至高的人格境界”是指一个画者在绘画中是否表达出了这种境界的一个衡量标准,这里的境界不是生活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它更多的是指面对客体主观内心中内在精神的体验。这进一步指出了中国绘画追求的最高目标不只是客观的象,或者说只是对客体的观察,而是追求主观的内心体验。并且,要求这种体验达到至高的人格境界。
  同时,逸,神,妙,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其中从观察到体验是其遵循的轨迹,由于体验总是特定人的体验,它同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并且,人类具有不断追求新的体验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里的体验不是终极目标,它是带着前面的体验回到新的观察的开始。“逸”同时也具有了时代性。
  
  五 结语
  
  今日的中国画坛正如今日的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转型使得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绘画领域中,各种流派,各种主义,纷繁而至,从画者个人的角度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对于传统的认识便是如此,我认为在这一个时期我们有必要回到绘画的这一个基本问题——观察与体验。并且,以此为思考的出发点,思考在水墨语境中的传统与绘画本质的关系,从而以水墨的方式对当代生活表达自己的态度。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是一个积累与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一方面,从广义上讲,绘画的传统就是人们观察方式与体验方式的变化与积累。另一方面,对于画者个人而言,认识传统是继承传统的前提,传统是前人的观察与体验,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对于当下生活中观察与体验的表达是我们的任务与责任,过去的传统是我们今天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R,L,格列高里视觉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 蒋世国世国杂说集[M]北京:视界艺术出版社,2005
  [5] 何志明,潘运先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6] 徐建融传统的兴衰[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7] 陈中梅从物象到泛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