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较劲的中国当代前卫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28
/ 2

【摘 要 题】美术批评

【正 文】
不可否认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变化,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撞击,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的关注点以及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引发出尖锐复杂的矛盾对立等诸多问题,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为人们思考、探讨和表现的主题。这样一种相距我们不太遥远的文化现象,成为一代又一代具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在后来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思想传统,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突显出其强烈的文化特点。不可否认正是由于中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儒家风骨,为探索民族文化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使得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不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文化发展出现停滞。也正是由于有着这种顽强的文化发展心理,才致使中国艺术家在文化思考上感受到更多痛苦的精神体验。

问题在于在延续着这种特殊的文化传统精神的同时,艺术家们的思维也便开始无法跳离开那种由近现代社会状态所形成的文化悖论——二元对立的文化思维特点,以及特定时代的文化情结。艺术家们,在这里我所指的艺术家是那些具有文化使命感的,具有深刻反思和探索精神的实践者。在他们的作品中,无论形式语言和表现主题如何变化,但是,对于文化上的终极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始终是他们作品中表现的主要课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表现,经过近百年的社会和文化变迁,又明显化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门打开后,西方文化再一次涌入中国社会,人们在探索当下文化发展时,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并由此加深了对其探讨和反思,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和批判。艺术家们由感性的认识入手,逐渐上升到理性化的表现倾向。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理性思考的工具,以图像化手段反映个人对社会、人、传统以及中西文化碰撞引发出的深思。在这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具有强烈时代和社会使命感的艺术家中,对传统与当代文化,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思考成为其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动力。

当代艺术家的近二十多件作品,这个展览对艺术全球化以西方为中心提出了质疑,也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在这个展览中,充分体现出艺术家在进行当代艺术创作中遇到的各种文化问题,可以明显地看出当代艺术家延续着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文化情结。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前卫性特点,但仍然是一个围绕着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文化这一历史问题的思考范围,这一自近现代以来摆在中国人面前无法跨越的非常具体和现实的文化问题。从这一点上来看似乎形成了一个中国自近现代以来文化发展的特色,亦即,由那种深刻的思想认识,使之成为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个永不泯灭的文化主题。通过图像形式展现出对这一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显现出由近现代以来所形成的思想认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影响着我们这些后来者,继续着这一深沉的文化课题。虽然说当代艺术家们的思考和审视角度,已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表现手法上更具前卫性,但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仍然是继续着传统文化的争论。艺术家们在作品中的表现,体现为将历史问题当代化,仍然是思考和提出问题,而无法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视角。所以,作品无论形式语言如何变化和具有前卫性,体现出一个对近代以来文化思想和精神上的继承特点,展现出当代艺术家对中国当下文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种无法超越历史情结的疑问。使个人创作纠缠在当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这种矛盾对立的二元状态,艺术家创作的动力便是将审视目光指向历史和现实,努力以个人的智慧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作品主题涉及到当下政治文化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内涵。

在这个展览中,张宏图的作品《石涛——梵高》,以石涛的山水画“山水清音”为原形,借用梵高的短线条笔法描绘出一个中西合璧的主题。从表面上看,这件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家在艺术形式上的尝试和探索,不如说体现出艺术家在长久的艺术实践中对历史文化问题深刻而痛苦的思考过程。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艺术家在画面上的形式探求和表现,看不到也不可能体会到中国艺术家对艺术思考上的痛苦体验。作者选用了石涛的作品和梵高的笔意,将两个基本不相关连的因素构造在一幅画面上,显现出艺术家对艺术历史问题的质疑——那种二元文化的对立。这件作品所体现的思维方式,非常典型地代表出中国艺术家自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复杂文化心理,对两种文化无法超越的无奈。他的另一作品《王诜——莫奈》以12世纪宋代王诜的作品为原型构图,借用莫奈的点彩画法,将古代中国山水画转换为另一语境。就这两件作品来看,在这里体现出作者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仍然无法超越中西历史文化现象的迷惘和不解,从而将对艺术问题的理性思考以形象化手段表达出来。将问题摆在面前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体现出中国艺术家在个人的创作行为中,背负着历史文化的沉重负担。这种状态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心态的真实写照,颇具典型意义。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处于这种抽象思辨的状态,那么艺术创作行为便成为寻找精神答案的理性手段,显现出个人相对历史文化现象的微弱和渺小。如果艺术家的思维始终将自己放置于与历史文化现象的对立和对比状态,对艺术问题的思考便处于二元对立的思维状态,体现出艺术创作中个人相对有限的能力与庞大历史文化背景的纠缠和角力。从而使思维陷入循环论证的悖论困境。中国艺术家不自觉地继承着近现代以来这一思想传统,致使个人的创作始终围绕着这一历史情结,一代又一代,直至今天。既然艺术家纠缠于这一历史文化的思考,也便使个人创作限定于抽象的思辨,也便耗尽了其生命精力和创造能力。这一悖论现象明显地体现出中国自近现代以来乃至今天的文化特点。相对于国际当代前卫艺术,中国当代前卫艺术体现出与历史文化传统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作品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关注情怀。艺术家的创作动力是建立在对文化的反思,力图以个人的创作实践去寻求中国文化发展的答案。

颜磊的作品《我能看看您的作品吗?》体现出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处于一种被西方策展人和批评家操纵的地位。早在1990年起,西方策展人和批评家便开始走访中国艺术家。作者形容这一过程犹如去医院看病,医生对病人做出的最后判决。作品有意描绘几位西方策展人和批评家的形象,加上作品的主题,表达出对当今国际艺术游戏规则以西方价值观为主所提出的质疑,也反映出当代中国艺术家对介入国际艺坛和被接纳的急切心态。作品中几位西方人的形象面目冷峻,以“我能看看您的作品吗?”的口吻,似乎体现出权威人士的权威性,他们是制订艺术标准的上帝,艺术规则掌控在他们手中。中国文化欲想融入这个所谓的国际文化主流——诺贝尔,以及各种双年展,就必然要适应其审美规则。在这件作品中似乎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难道艺术发展的游戏规则,始终掌控在西方人手中?体现当代中国艺术家对自身文化发展强烈的使命感和急切的心态,对艺术家那种急于参与国际展现象的质疑。颜磊在作品中的思维颇具禅意味,他的作品也正是通过被西方策展人看中而进入到西方的主流社会。与颜磊作品交相呼应的是洪浩的作品《卡塞尔市防务鸟瞰图》与他参展的另两件作品《世界新图A》、《世界新图B》,采用影印手段,在德国文化中心卡塞尔的地图上复印了一封寄给艺术家参展邀请信函,体现中国艺术家如何被西方策展人引入国际艺坛。在这件作品旁边的作品便是参展邀请函原件。这种直接用原件作展品的手笔非常具有禅宗的意念。接下来的是颜磊的另一作品,所表现的与洪浩的作品是同样的主题。《策展人》作品借用四十年代解放区的背景,画面上写着“解放区”几个大字,表现的是几个西方策展人和批评家到杭州走访艺术家的内容。这件作品似乎透露出作者对中国当代艺术已走进国际艺坛的欢呼,以“解放区”三个大字展现出来。在画面情境上与前两个作品有所不同,体现一种轻快的情调。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在由艺术问题而引发出深层的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