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37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22
/ 2

范学英 窦巧娥 张丽华

摘要:为提高对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发病机制、诊 断和治疗的认识,对37例PRCA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天性5例,获得性32例,其中继 发性26例,因感染所致者占继发性的69.2%。本组资料证明儿童继发性纯红再障可有白细胞 减少或增多及血小板降低,骨髓象可有粒系、巨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改变,并非是单纯红系 造血衰竭。免疫学28例,17例有体液和细胞免疫方面的异常。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有效。
关键词: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红系造血衰竭;分析
中图分类号:R55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716(2000)04-0253-02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指红系祖细胞受损导致红细胞系统受抑制 而发生的一种贫血。为提高对该病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的认识,现将我院1972年~1995年 收治的37例PRCA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24例,女13例。年龄最小4个月,4个月~1岁 8例,1岁~3岁 7例,3岁 ~6岁 5例,6岁~9岁 6例,9岁~12岁 9例。
1.2 分型及病因 37例根据改良的Di Giacomo氏分类法:先天性5例,获得性32例,其中原 发性4例,继发性28例。继发于肺炎、上感、败血症、结核、乙型肝炎、脾周围炎等感染性 疾病20例(5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 性贫血所致再障危象 1例,风湿性关节炎、幼年类风湿病、急性肾炎肾功能衰竭、鼻咽癌、 何杰金病各1例。导致继发性儿童纯红再障病因中以感染性疾病为多见。
1.3 实验室检查 血象共检查37例,Hb为(41.99±11.77)g/L,网织红细胞(0.23±0.23)× 109/L,其中网织红细胞0者5例,白细胞<40×109/L 7例。>10.0×109/L 14例。测 血小板28例,<100×109/L者16例。骨髓检查37例,除2例增生减低外,余增生活跃及明 显活跃。粒红比例17.2~177.0:1者35例。粒系呈左移者30例,其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 胞>5%者8例,最高1例达10.2%。见中毒颗粒27例,中毒空泡19例,部分病例粒细胞胞体 肿胀,核染色质疏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22例,最高1例达11.5%,37例红系呈增生减低 和重度减低,4例为0。原始细胞0者28例,早幼红细胞0者18例,晚幼红细胞0者10例,查及 巨原始细胞者18例,每例巨原红细胞1~13个不等。巨核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者21例 ,高于 或低于正常值者各 7例,血小板减少4例,淋巴细胞比值增高者6例,减低者17例。
  测C反应蛋白16例,均升高;测免疫球蛋白30例,其中有7例体液免疫缺陷,9例有细胞免疫 缺陷,1例联合免疫缺陷病减低,25例摄胸片有 2例胸腺瘤。

2 结  果

  除病因治疗外,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因贫血输血者23例。37例中,缓解18例,明显进步12 例,死亡4例,自动出院3例。1996年4月对出院33例进行随访,缓解出院者无1例复发,明显 进步出院者除2例继续治疗2年以上血象未恢复正常外,余均恢复,3例自动出院者2例死亡。

3 讨  论

3.1 分类与发病机制 本病分类方法较多,一般采用Di Giacomo分类,先天性者90%1岁内 确诊,少数病例于2岁~6岁发现,极少数于成人时发现[1]。发病机制认为与遗传 有一定关系,但遗传方式尚不肯定。试验证明先天性者外周血能抑制正常人骨髓细胞产生, 患者血浆或IgG能抑制本人骨髓红细胞形成血红蛋白。本组因免疫性疾病伴本病者10例,其 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部分病例以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17例体 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的某些缺陷,说明本组的一些患者的发病可能与血清Ig等抑制期有关,文 献报道患者血清存在着补体的抑制物[2],提示可能有血清抑制物和细胞抑制的共 同参与。有资料证明体液和细胞介导免疫抑制红细胞生成。纯红细胞再障可伴多种腺体功能 失调和存在其它免疫功能异常,已证明由于T细胞介导抑制红系生成所致。肾衰所致者除促 红细胞生成系(EPO)减少外,患者血浆对血红蛋白合成和红系干细胞的增生具有抑制效应。 继发性纯红再障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本组因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染后红细胞生长停滞,由于病原体释放产物阻断红细胞酶的作用,使干细胞不能发育成 各期红细胞。本组因感染所致者,不仅红系发生典型的纯红再障改变,粒系细胞和淋巴亦可 发生量与质的改变。
3.2 诊断 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须靠血及骨髓检查确诊。Diamond[3] 等提出先天性纯红再障诊断要点:从婴儿时期开始有不明原因的中至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 绝对值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不减少;骨髓有核红细胞极少或缺如,而血小板和粒细胞系统 增生正常。瘳清奎[4]指出继发性再障还具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较先天性者大; 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如多种药物、感染、中毒、溶血等;除贫血外,可有暂时性白细胞和血 小板降低,多呈急性自限性经过,病程多为2周~6周;治疗反应好,预后良好,无复发;无 家族史,不伴先天畸形,男女发病机会相等。我们认为对原因不明或用原发病不能解释的贫 血患儿,尤其网织红细胞减少或缺如者,应高度疑为本病的存在,及时进行骨髓及有关检查 ,以资早期诊断。


3.3 治疗与预后 本组院内外死亡6例(16%),死于传染和输血各2例,除重视原发病的治 疗外,预防和控制感染不可忽视。多数病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无效者可选用其 它免疫抑制剂或ATG或ALG等治疗。顽固性病例可采用环孢菌素A,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静 脉点滴,换血浆与淋巴细胞去除,大剂量应用免疫球蛋白可收到一定疗效[5]。

作者简介:范学英(1964- ),女,山西大同人,学士学位,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临床儿科工作。
范学英(大同矿务局第一职工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3)
窦巧娥(大同矿务局第一职工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3)
张丽华(大同矿务局第一职工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3)

参考文献:
[1]蔡学术节译.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学分册 ,1988,11(6):471
[2]徐功敕.37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中华血液杂志,1996,17(4 ):176
[3]瘳清奎.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综合报告.中华儿科杂志,1982 ,20(2):106
[4]瘳清奎.小儿继发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随访观察.临床儿科杂志, 1988,12(1):96[5]吕世藩.顽固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 学分册,1989,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