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惩罚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1
/ 2
 [摘要]在我国教育界大力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今天,在教育中能否实施惩罚教育是教育界一直讨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实施惩罚教育不仅有必要,而且合法,但必须善用。用得好能达到其它教育方法很难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反之,有可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
  [关键词]惩罚教育 必要 合法 善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在各级各类文件中从不提惩罚教育,更以法律的行式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惩罚中的一种形式)。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育工作者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对惩罚教育避而远之,加上新闻媒体不时报导教师滥用惩罚使学生伤亡而受到法律惩处的事件,更使教师谈“罚”变色。那么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否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进行惩罚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展开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惩罚教育的概念和界定
  
  教育学中一般认为:惩罚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现代教育对惩罚教育又界定了新的涵义:(1)惩罚不等于体罚——不允许任何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惩罚。(2)惩罚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允许以损害学生尊严,迫害学生自尊心为代价的惩罚。(3)惩罚必须与激励相结合,以教育为目的——不允许没有达到任何教育目的的惩罚。(4)惩罚标准应该是确定、适度的——要让受教育者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惩罚,界限在哪里。通过必要的惩罚教育,使学生学会理性规范自身行为。由此认为,惩罚教育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表现或不恰当的行为方式,采取的一系列否定性的教育措施。
  
  二、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1.没有惩罚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善的教育
  在很多人看来惩罚教育是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反义词,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使用惩罚是教师无能的一种表现。而实际上,翻开各校的校纪、班规,惩罚教育的条款随处可见。任何一张处分决定上都会写上为了教育其本人的话语。也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实施过惩罚。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可见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教育方法。缺少了惩罚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惩罚教育我们不能回避.关键是如何善用。
  2.惩罚教育并不违背《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
  任何一种教育手段、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教育引导学生,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惩罚教育也是如此,不能片面地把惩罚理解成打骂学生。我国《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不能体罚学生,也是出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如果惩罚教育不违背这一原则,可以帮助教育学生改正不良行为,起到其它教育方法很难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那么惩罚教育就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三、教育过程中如何善用惩罚教育
  
  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所强调的:“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1.实施惩罚教育的教师要具备真诚、宽容、细微的爱心
  这是实施惩罚教育的基础。教师首先明确实施惩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任何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地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惩罚的目的在于抑制和清除学生不良的行为。如果教师具备了真诚、宽容、细微的爱心,那么就能将惩罚过程演变成一种爱生过程,从而避免滥用惩罚或惩罚不当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心灵和肉体上的伤害。 2.惩罚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采用任何一种教育形式的效果要看学生的接受程度,实施教育的人不同,学生接受的程度也不同。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天资聪颖而又执拗自负的学生,每次考试考完后从不检查,加上粗心,使得他的数学成绩从来得不到满分,其实这些题目他都会做,老师多次教育,他从不放在心上。高考进考场时,他的数学老师(也是他的班主任)将他叫到面前,在众目睽睽之下,照着这位学生脸上就是一巴掌,这一巴掌惊呆了这位学生,他既疑惑又愤激地问老师为什么打他。老师严肃地说:“考题做完后务必要检查。”就这样,这位学生高考时数学平生第一次得了满分。试想,这位老师和这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学生能接受老师的惩罚吗?非但不能接受,甚至有可能因愤激而影响高考。当然除了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外,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惩罚教育要以不造成学生心灵上的伤害为前提
  (1)实施惩罚教育时要避免过多过重的惩罚,过多过重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造成行为上的谨小慎微。

  (2)尽量避免体罚、脑罚、辱罚、财罚,而采用更易让学生接受的温和的,间接的,替代的,预期的惩罚。
  4.尽量避免单独使用惩罚教育手段
  (1)惩罚与耐心教育、积极引导相结合
  惩罚的目的在于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实施惩罚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为什么会受到惩罚,从而降低受罚学生产生的抵触、对抗情绪。同时如能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则有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教师在对其批评的同时,如能对从不迟到、早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则必能促进学生减少这种错误行为的发生。
  (2)将惩罚的过程转变成促使学生上进的过程
  这是实施惩罚教育的一种较高的境界。如能将惩罚过程转变成促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上的掌握或进步,这样就既达到了惩罚的目的,又促使学生进步。前美国总统里根12岁时一次在院子里踢足球,将邻居家一块价值12.5美元的玻璃打碎了,邻居要他赔。在当时来说,12.5美元可以买到125只鸡。小里根没办法,求助于父亲,父亲没有责骂他,也没有简单地给钱赔偿了事,而是借给里根12.5美元赔偿邻居,再罚里根花一年的时间打工、擦鞋,挣回12.5美元还给他。这使里根从小就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懂得了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综上所述,惩罚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在特定的场合有特定的作用。我们在教育中可以好好地利用,但不能迷信惩罚,要正确掌握惩罚的尺度,更要注意方法,使之以最小的负面效应换取最大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吉标.试论对青少年进行惩罚教育的原则 [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05):4-6.
  [2]毛爱峰.小议“惩罚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8):47.
  [3]刘德林.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J].中小学管理,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