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束化置管维护方案的 UVC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患儿中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基于集束化置管维护方案的 UVC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患儿中的效果评价

汪美霞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 362000)

【摘要】目的:虽然近些年我国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很多疾病还没有妥善的治疗方式,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在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中,脐静脉导管(UVC)护理应用集束化管道维护方案的效果。方法:建立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UVC集束化管道维护方案及相关流程,构建UVC医护管理团队。将2017年-2018年收治的130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置管维护方案,将2016年-2017年收治的12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采取集束化置管维护方案。比较两组患儿UV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CRBSI发生率为0.176%,低于对照组的0.740%(P<0.05);观察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发生率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置管维护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UV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减少管道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道不良事件;脐静脉导管;集束化护理

本研究在循证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及实施集束化置管维护方案对留置UVC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是详细的资料和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近两年我院留置UVC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胎龄26周-34周,体重为725g-1500g,Apgar评分2分-10分。排除标准:出生时发生宫内感染、菌血症或者脐炎的患儿。按患儿住院时间段进行分组,将2017年-2018年的130例实施常规护理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其中男74例,女56例;胎龄30.66周±7.21周;体重1226.46g±124.34g;Apgar评分4.52分±1.36分。将2016年-2017年的128例实施集束化置管维护的患儿设为观察组,其中男78例,女50例;胎龄29.82周±7.18周;体重1233.01g±118.22g;Apgar评分4.25分±1.42分。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Apgar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具体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施行常规UVC导管护理,在留置导管期间注意观察导管的通畅性、固定情况、伤口有无感染等方面,同时还应定期消毒更换伤口敷料,保持局部的干燥和清洁。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集束化置管维护方案。

1.2.2.1构建UVC集束化置管维护团队并组织教育培训。团队成员包括科室主任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及所有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由科室主任对3名负责UVC置管的主治医师进行置管相关知识培训,由护士长对全体护士就UVC导管集束化维护知识进行护理培训,强调各项措施的重要性。培训结束后就培训内容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考核成绩≥80分认定为合格,医护人员在考核合格后方可实施UVC相关操作。

1.2.2.2扩大无菌屏障:穿刺之前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以脐周为中心用含氯消毒液进行全面消毒,消毒半径>10cm,同时以无菌包布覆盖患儿全身,仅余穿刺部位,医护人员采用外科洗手清洁后穿戴隔离衣、无菌口罩、无菌手套以及无菌帽;在穿刺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规范进行置管相关操作。

1.2.2.3标准化日常导管评估:每日对UVC导管进行密切的观察,注意观察管道有无异位以及脱出;观察脐带残端皮肤是否出现发红、发热或者炎症感染,全面综合评估患儿的病情是否可以尽早移除管道,减少管道留置的时间。(1)合理冲封导管:每班评估管道的通畅情况,平时以输液泵生理盐水泵注保持脐静脉导管处于通畅状态,输注高浓度液体或者输血时应8h冲管1次,注意动作轻柔,应选用20mL以上的注射器。(2)有效固定导管:固定包括两个方面,管端和脐带残端进行荷包缝合,然后以高举平台法固定管道于患儿腹部皮肤;同时还应注意适当约束患儿四肢,防止过度身体移动引起管道牵拉。同时设立管道刻度记录表每班记录管道的位置和固定情况。

1.2.2.4定期消毒换药。置管24h内进行首次换药,以后72h进行常规换药1次,若伤口渗血渗液较多应随时进行更换,换药时应注意以含氯消毒剂进行无菌消毒,消毒直径>l0cm。

1.3 观察指标

CRBSI发生率:参照美国医疗保健的感染控制实践咨询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评定;CRBSI发生率=发生感染例数/管道总留置天数;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包括导管堵塞、导管脱出、血栓以及导管相关性静脉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对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士标准差(5dcc055bebebb_html_364e8726418ea7d9.gif )表示;不同资料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5dcc055bebebb_html_74d3f9daff2802f9.gif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UVC导管CRBSI发生率

观察组患儿CRBSI发生率为0.176%,低于对照组的0.740%(P<0.05)。

1 比较两组患儿UVC导管CRBSI发生率

组别

例数

导管总留置(d)

发生CRBSI例(%)

对照组

130

1216

9(0.740)

观察组

128

1138

2(0.176)

2.2 比较两组患儿UVC导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发生率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2 比较两组患儿UVC导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例(%

组别

例数

导管堵塞

导管脱出

血栓

静脉炎

不良事件总数

对照组

130

2(3.85)

8(6.15)

3(2.31)

3(2.31)

19(14.62)

观察组

128

0(0)

1(0.78)

1(0.78)

1(0.78)

3(2.34)

5dcc055bebebb_html_74d3f9daff2802f9.gif

5.02

5.52

0.98

0.98

12.45

P

0.03

0.02

0.32

0.32

0.00

3 讨论

美国国家疾病中心指出,通过实施手卫生、最大化无菌屏障、每日评估管道是否适合拔管等集束化治疗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CRBSI的发生率。本研究在循证护理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集束化UVC置管维护方案,并有效降低了CRBSI的发生率,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CRBSI发生率为0.176%,低于对照组的0.740%(P<0.05);观察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发生率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可能原因如下:(1)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提升了医护人员的置管维护操作水平和无菌操作意识。(2)扩大无菌屏障,减少感染发生因素。本研究通过严格落实置管前操作者手卫生,注意脐周皮肤的清洁消毒,并最大化置管穿刺无菌屏障,从而有效避免了置管相关感染性因素,降低CRBSI发生的可能性。(3)注意留置管道过程的维护和管理。脐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通常为7d-10d,留置时间越长,其CRBSI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

总而言之,集束化UVC置管维护方案通过整合医疗各方资源,在循证护理的基础上强化UVC导管在置管及维护过程管理,加强医护的培训与管理,在置管时扩大无菌屏障,形成标准化的评估、维护、固定及消毒管理流程,有效降低了极低出生体重儿UVC导管CRBSI和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郑贞,严继承,黄鑫,等.集束化护理对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18).

[2]李淑兰,王惠良,肖海鸟.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