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3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

谢莹莹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 湖南 , 衡阳 ) 421002

【摘要】目的:探究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14例患有胃结肠息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的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7例),给予观察组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给予对照组传统开腹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能够保障对胃结肠息肉进行治疗的有效性,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胃肠镜;电凝切除术;胃结肠息肉

胃结肠息肉是临床学科上一种常见的消化内科病症,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会是其发病的部位,常发生于结肠位置,属于非肿瘤性病变[1]。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才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目前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在治疗胃结肠息肉得到了临床医学的广泛应用。本次研究将以传统治疗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14例患有胃结肠息肉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43.4±3.1)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3.8±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相关方面检查,在手术结束后4h均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水溶液。

(2)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手术治疗,采用平卧硬膜外麻醉,结合B超进行观察分析确定手术切口,根据病变情况进行胃结肠的切除处理。

(3)给予观察组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与对照组相同,采用平卧硬膜外麻醉,胃肠镜插入患者息肉部位,观察分析息肉情况,制定出对应的切除方法,若发现难以切除的息肉则可采取分片式切除法[2]

1.3观察指标

患者在治疗后临床表现为胃部疼痛、恶心等病症完全消失,且伤口愈合良好则为痊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表现为各项病理症状有所缓解,伤口愈合有所延迟则为显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表现为各项病症无明显的好转迹象,伤口愈合差则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分析统计,x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以(5dd2582f888c6_html_43c91b7f32284253.gif5dd2582f888c6_html_43c91b7f32284253.gif ±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痊愈43例(75.44%),显效11例(19.3%),无效3例(5.26%),总有效54例(94.74%);对照组患者痊愈34例(59.65%),显效8例(14.04%),无效15例(26.32%),总有效42例(73.69%)。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n(%)]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7

43(75.44%)

11(19.3%)

3(5.26%)

54(94.74%)

对照组

57

34(59.65%)

8(14.04%)

15(26.32%)

42(73.69%)

x2

-

-

-

-

16.666

P

-

-

-

-

0.000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共出现2例出血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3.51%);对照组共出现6例出血症状、4例穿孔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17.5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n

出血

穿孔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57

2(3.51%)

0

2(3.51%)

对照组

57

6(10.53%)

4(7.02%)

10(17.55%)

x2

-

-

-

10.462

P

-

-

-

0.001

2.3两组患者切除次数、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比较

观察组切除次数(2.2±0.5)次显著小于对照组切除次数(7.4±0.9)次;观察组手术时间(28.9±0.9)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88.9±1.1)min;观察组切口大小(8.4±1.2)mm显著短于对照组切口大小(16.5±1.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切除次数、手术时间以及切口大小比较(5dd2582f888c6_html_43c91b7f32284253.gif5dd2582f888c6_html_43c91b7f32284253.gif ±s)

组别

n

切除次数(次)

手术时间(min)

切口大小(mm)

观察组

57

2.2±0.5

28.9±0.9

8.4±1.2

对照组

57

7.4±0.9

88.9±1.1

16.5±1.4

t

-

38.132

318.723

33.165

P

-

0.000

0.000

0.000

3讨论

胃结肠息肉在临床上是常见的良性病症,对患者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计划[3]。然而随着近年来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对胃肠镜下切除手术的方案有了很大的改良,其治疗效果也显著提升,从根本上增大了治愈的机率。

胃结肠息肉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近年来对病症的治疗方法通常使用常规开腹手术以及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手术[4];部分患者会对常规开腹手术有一定的恐惧感,其中部分患者会对治疗表示拒绝[5];而且常规开腹手术的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发生率较高,与之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手术相比,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的创口更小,显著的降低了患者的痛苦,而与开腹手术的不同更加易被患者接受[6];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是借助生物以及物理效应对息肉进行切除,可分为高频电切、激光以及热极灼除等[7]。本次研究得知,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中了解,观察组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也说明了在对于胃结肠息肉治疗上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手术的临床价值以及优势。

在对胃结肠息肉患者实施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的治疗方案中,不仅其治疗效果明显,而且在手术结束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少。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所得出的分析为,在胃结肠息肉的治疗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性合理且科学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也显著改善了患者在术后日常生活。给予胃结肠息肉患者行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手术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小,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 姜瑾, 李伟华.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 v.24(09):102-103+133.

[2]黄映惠. 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2):182-183.

[3]许峰.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凝套扎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8, 37(05):36-38.

[4]龙艳红. 内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胃肠息肉的护理配合及术前和术后护理分析[J]. 健康之路, 2017(5):180-180.

[5]王秀全. 对行胃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消化道息肉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探讨[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1):86-86.

[6]尹立波, 庞秋萍. AIDET沟通模式对无痛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胃肠息肉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8, 24(21):105-107.

[7]焦宇柯.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