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学龄前儿童静脉抽血的实施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心理干预学龄前儿童静脉抽血的实施效果

秀碧梅

怒江州福贡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云南 福贡 673499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学龄前儿童静脉抽血的效果。方法:将88例学龄前静脉抽血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抽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儿童抽血配合优良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均明显升高,儿童疼痛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为学龄前儿童实施静脉抽血时,提供心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升其配合度,这有助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干预;配合度;疼痛

在学龄前儿童体检、诊断疾病、评估预后的过程中,静脉采血是实验室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方法[1]。学龄前儿童情感体验完善,有一定判定能力,再加上其心理特点、生理情况特殊,面对抽血时容易产生恐惧、抗拒等不良情绪,以致于在静脉抽血过程中的配合度不佳,进而可影响到静脉抽血的实施[2]。我科在为学龄前儿童实施静脉抽血时,尝试展开心理干预,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8例学龄前静脉抽血儿童,在中心领导批准、家属知情同意前提下,用摸球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3~6岁,平均(4.36±0.25)岁;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6.5岁,平均(4.41±0.70)岁;两组基本资料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护士主动为患儿家长说明抽血步骤、方法、注意事项,说明患儿在抽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让家长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适当辅助完成抽血工作。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观察组行心理干预:(1)抽血前:学龄前儿童对“打针”有普遍的恐惧心理,首先抽血室中可悬挂一些宣传画,内容以小动物勇敢和大动物作战等体现勇气的素材为主。护士应换掉白色工作服,穿粉红色工作服,在胸前挂黄色笑脸的工作牌,给儿童积极心理暗示。在接待家长儿童中,护士要主动热情、保持微笑,认真核对化验单,对儿童抽血项目仔细核对。在抽血前10min,轻抚儿童头部,夸奖其衣服或外貌,赢取儿童信任感。和儿童沟通,说明好好配合时,抽血并不疼痛,减轻儿童抵触情绪。(2)抽血期间:若儿童配合度较好,可以问儿童平常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并鼓励其讲解动画片内容,待儿童注意力分散之后,快速找到静脉,迅速完成穿刺,抽够血量之后拔针,以棉签对针眼部位适当按压,减轻疼痛。若儿童依从性不佳,让家长将孩子抱好,用一手将儿童眼睛遮住,一边安慰、鼓励儿童,待儿童情绪放松后,迅速找到静脉,快速穿刺。(3)抽血后护理:完成抽血后,对儿童在抽血中的表现加以肯定,说明抽血配合得很理想,给儿童奖励一些贴画,并且让家长兑现之前允诺儿童抽血之后奖励的诺言。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儿童抽血时的配合情况进行分析[3],优:儿童不哭闹,能够配合完成抽血;良:儿童虽有哭闹,但对静脉穿刺无影响;差:患儿严重哭闹,不能配合,对静脉穿刺造成影响,需家长协助完成抽血。统计配合情况优良率。(2)统计一次穿刺成功标准,以顺利穿刺、一针见血、未重复穿刺为一次穿刺成功。(3)根据儿童哭闹情况、行为、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可安慰性等,来判定其疼痛程度,最高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5dd7a85b62f0f_html_7a9faeb265ffbae4.gif ±s)、计数资料分别实施t检验与5dd7a85b62f0f_html_107e9c17e1e8205.gif 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两组儿童配合情况及穿刺结果

两组儿童抽血配合优良率差异显著(P<0.05)。见表1。两组一次穿刺成功人数:对照组30例(68.18%),观察组40例(90.91%),两组差异显著(5dd7a85b62f0f_html_107e9c17e1e8205.gif=6.984,P=0.008)。

表1:两组儿童配合情况

组别

例数

优良[n(%)]

对照组

44

17

11

16

28(63.64)

观察组

44

22

16

6

38(86.36)

Χ2

6.061

P

0.014

2.2两组疼痛情况评分

两组疼痛情况评分:对照组(4.32±1.05)分、观察组(3.59±1.02)分,组间差异显著(t=7.839,P=0.000)。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干扰,而当儿童陷入恐惧或紧张时,极容易哭闹。另外,儿童血管较细、皮肤娇嫩,这些均会导致静脉穿刺难度增加。而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较高,在静脉抽血过程中,更希望能够一次穿刺成功,若不能一次穿刺成功,则医患之间矛盾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提高[4]。因此近年来,各医院对于学龄前儿童静脉抽血及护理工作不断尝试改进方法。

学龄前儿童在接受静脉抽血时,常会恐惧医院环境、恐惧医护人员的“白大褂”,容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精神易陷入紧张或恐慌之中。另外,有些儿童承受着疾病的痛苦,本身就容易哭泣、肌肉紧张,因此易抗拒静脉抽血[5]。在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静脉抽血期间,常规护理中,护士会认为学龄前儿童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在护理中更倾向于和家属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关注度不足。我科近年来以学龄前儿童为工作核心,对其实施心理干预。首先在抽血前和儿童要充分互动,在抽血室环境布置上,适当悬挂宣传画,通过宣传画中的故事,增强孩子的勇气和信心。护士也应主动换掉自己的“白大褂”,避免因衣物增加儿童的恐惧情绪;和儿童展开至少10min的互动,赢取其信任感,同时可借助肢体动作来拉近护患关系。在抽血过程中,应根据儿童配合度,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比如对配合度佳的儿童,则应通过引导讲述动画片、讲故事等多种途径,分散其注意力,抓紧时机尽快抽血;对配合度较差的儿童,则应重视发挥家属的辅助作用。在抽血之后,则应对儿童的表现表示肯定,增强其勇气。

本研究为了解心理干预的具体作用,首先评估儿童的抽血配合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儿童抽血配合优良率明显升高。可见,心理干预有助于纠正儿童的不良认知,帮助其增强面对抽血的勇气和信心。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观察组儿童更易从护士处获得力量与勇气,其疼痛耐受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另外,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方面是因为观察组患儿的心态更为放松,另一方面是因为观察组的配合度升高,减少了因儿童乱动造成的穿刺失败事件。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量相对有限,且选取样本时存在一定偏移性,后期可扩大样本量,展开大范围临床研究,以此来获得更全面的结论。

综上所述,为学龄前儿童实施静脉抽血时,提供心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升其配合度,这有助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朱琴, 陈小燕. 前瞻性护理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1):140-142.

[2]徐雪芳. 3668名学龄前儿童全血微量元素的监测分析[J]. 中国乡村医药, 2015,18(11):69-70.

[3]贾云丽, 曾振英, 魏晓丽. 语言沟通与诱导技巧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78):15365-15365.

[4]姚丽琼. 门诊儿童静脉采血的护理体会[J].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4,17(12):444-444.

[5]武玉娟, 张世梅, 马娟,等. 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的实际效果观察[J]. 甘肃医药, 2016, 35(6):46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