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宫内感染临床表现和病原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新生儿宫内感染临床表现和病原学分析

颜波

颜波

(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儿科山东曲阜273100)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新生儿宫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特征。方法:2008年1月—2013年3月,选取我院共159例新生儿宫内感染患儿,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宫内感染中以先天畸形最为多见,占27.7%;发生分娩异常86例,占54.1%;脑发育异常发生共22例,占13.8%。新生儿共死亡5例,占3.2%。结论:新生儿宫内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病毒感染为主,治疗不及时后果严重,应加强新生儿宫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关键词】新生儿;宫内感染;病原微生物;临床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优生优育工作的重视,新生儿宫内感染及其对胎儿和新生儿造成的严重影响已受到临床学者的广泛重视。新生儿宫内感染又称母婴传播性疾病或先天性感染,在我国发生率约10%[1]。我院近几年来自共收治159例新生儿宫内感染确诊病例,通过对其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宫内感染的病因及临床影响,提高对宫内感染的认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对象共159例患儿,其中男83例,女76例,于出生后因婴儿状况不佳由产科转入新生儿科。新生儿体重1.2—2.4kg,平均2.08kg,无畸形儿。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贫血、黄疸、肝脾肿大、惊厥、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及眼结膜充血等,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全组均符合新生儿官内感染诊断标准。患儿母亲在产前或产时均确诊为相关病菌感染或携带者。

1.2诊断方法结合母亲相关病原菌感染及携带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查于生后即刻采集脐血,48h内采集体液或分泌物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同时对研究对象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试剂由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仪器为SM-3自动化酶免分析仪,操作及结果判断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资料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表现分析新生儿宫内感染中以先天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胆道畸形多见等,先天畸形发生44例,占27.7%。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在出生后表现为小于胎龄儿,判断标准为出生体重低于同龄儿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即第3百分位)以下,159例中有45例发生,占28.3%。异常分娩发生率:共101例次,包括早产38例次,胎膜早破水31例次,窒息31例次。一些病例单独出现其中一项,大多数2~3项同时出现。脑发育异常发生率:共22例,占13.8%。其中脑积水6例,脑皮质发育不良7例,脑钙化灶9例,新生儿期死亡率:共死亡5例,占3.2%,其中3例死于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2例死于先天性肛门闭锁。

2.2病原学分析病毒感染例数共发生92例(62.3%),以巨细胞病毒(CNV)最为多见,发生43例,占27.1%;其次为乙肝病毒(HBV)感染,共发生33例,占20.7%,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共发生26例(16.4%);而细菌感染相对少见,共发生8例(5.0%);弓形虫感染2例,占1.3%。详见表1。

表1新生儿宫内感染病原学分析感染病因

2.3乙肝发病率分析本组共发生乙肝病毒(HBV)感染33例,占20.7%,其中有6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3.7%;29例HBeAg阳性,阳性率为18.2%,4例新生儿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本组HBsAg(+)、HBeAg(+)简称“双阳”产妇共有28例,其新生儿宫内感染19例,感染率为67.8%;而HBsAg(+)、HBeAg(—)简称“单阳”产妇共有45例,其新生儿宫内感染14例,感染率仅为31.1%。由此可见,“双阳”产妇组其新生儿乙肝宫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单阳”产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71,P<0.05)。

3讨论

临床上引起宫内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及细菌等[2],其中病毒是主要病原微生物,以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多见,从本组资料也可以看出。CMV是宫内感染最常见的病毒,感染率为1~2%,可引起孕妇初发或复发感染。初发感染时孕妇有20~40%可将CMV传给胎儿,这些胎儿有10%出生时表现为小脑畸形,脑软化,新生儿黄疸等。HBV可在孕期或分娩过程中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导致婴儿一出生即为病毒携带者,HBeAg/HBVDNA阳性的孕妇54%可发生宫内感染。本组HBsAg(+)、HBeAg(+)“双阳”产妇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67.8%;而“单阳”产妇感染率仅为3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新生儿的HBV感染与母亲血清中HBeAg(+)呈明显相关关系。陈同辛[3]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亦可引起宫内感染。其他有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梅毒、淋球菌和原虫感染,这些相对少见。本组资料显示最常见的危害是异常分娩,159例中发生分娩异常86例,占54.1%。其次是出生后小于胎龄儿,本组共101例次发生,说明宫内感染严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先天畸形发生率高,本组发生44例,占27.7%,脑发育异常22例,占13.8%。宫内感染易导致胎儿脑损伤,远期易引起智力低下、脑瘫等并发症。新生儿期死亡率本组为3.2%,说明宫内感染危害严重,除新生儿期死亡外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出生人口的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应引起围产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新生儿宫内感染病原微生物复杂,以病毒感染为主,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宫内感染,及早发现和处理宫内感染是围产期医护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建议如下:

(1)将生殖感染列入婚前检查内容;(2)育龄期夫妇妊娠前进行生殖道感染及全身感染筛查,发现感染后及时治疗;(3)将宫内感染筛查列入妊娠早期保健内容,如发现宫内感染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必要时终止妊娠,以达到减低宫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陈同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流行现状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19(4):206—207.

[2]王晓玲,赵智勇,葛昌玲等.新生儿宫内感染68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8,19(4):193—194.

[3]郭飞舟,吴春龙,李俊.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及其血清标志物模式[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5):443-454.

[4]王筱雯,郑九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30—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