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普外科手术特点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社区普外科手术特点的探讨

周军

周军

(南京市六合区龙袍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1513)老年人脏腑的等功能慢慢下降,生理的储备能力下降,抗应激能力和代偿能力相对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间质性疾病控制,所以手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文主要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查阅相关资料对收治的54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普外手术及处理方法等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1、临床资料

笔者收集了54例普外科老年患者病例,年龄60~70岁,平均年龄68.5岁。男38例,女16例,疮气(腹股沟疝)10例,急慢性阑尾炎34例,痔8例,面部脓肿2例。行急诊手术38例,择期手术16例。所有患者均有1种或1种以上的内科并发病,8例既往有手术史。

2、结果

本组54例老年患者,手术后51例治愈,治愈率为9500;3例好转,好转率为5/p。术后并发症中切口感染4例,切口开裂3例,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1例。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及医疗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老年普外急诊患者往往病情严重,且病情严重程度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检查不符,有的需手术方可挽救生命。

3.1老年围手术期及并发症特点

3.1老年围手术期及并发症特点

3.1.1肺功能老年患者的肺功能一般不良,手术打击组织器官,术后一般都有呼吸道并发症。择期手术前应进行肺功能检查,明确有无器质性病变,同时鼓励患者练习咳嗽、吹气球等,并请呼吸内科会诊,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有呼吸道炎症者适量应用抗生素,并常规使用雾化吸人湿化气道,使用必嗽平、沐舒坦等祛痰药物,帮助患者拍背咳痰并教会患者正确的咳痰方式,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术前已有严重肺部疾病的3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2例,经积极内科处理,均治愈出院。3.1.2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增加了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手术期间,麻醉、手术应激、术后切口感染、疼痛、休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因素都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前后负荷增高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发生缺血改变,影响心功能,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老年人冠状动脉内膜增厚,动脉壁硬化造成心脏的代偿能力降低,对于休克及血容量变化的代偿能力降低。如果收缩压高于180mmHg,脑血管意外较正常人高3.4倍。因此,术后必须进行严格生命体征监测。每30min记录心率、血压,密切询问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不适等感觉,以及患者是否呼吸急促、烦躁、嗜睡,以及患者皮肤温度变化、尿量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本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心血管意外情况。

3.1.3褥疮一般老年患者皮肤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体位性水肿,术后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因此,术后应每天观察皮肤情况,定时翻身,保持床单干燥整洁,特别对骨突出部位行局部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并予减压防护,增加营养。同时鼓励患者早期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防止褥疮发生。本组患者无一例褥疮发生。

3.1.4营养状况营养不良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因此手术后营养支持非常重要。对禁食者,可用肠外营养支持经外周静脉供给或中心静脉供给,胃肠功能恢复的患者,饮食指导亦很重要,鼓励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支持食物病应由流食逐步过度到软食足够的营养,可以促进患者手术后身体康复。除给予患者适量的血浆、白蛋白外很注重营养支持,胃肠道功能恢复后,鼓励早期进食很必要。本组患者均在患者恢复胃肠功能开始早期进食,除3例有轻微腹胀、恶心外均能很好耐受。

3.2手术方式的选择

对于老年患者,采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已成为共识。老年普外急诊患者病情严重,因时间紧迫,常规在手术前进行心电图、X线胸片、血电解质、血糖及血尿常规等检查。本组急诊手术38例占71%,急诊手术时间一般为30~90min,时间最长的1例达200min。2例腹腔脓肿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因有严重的内科合并症,不适合行长时间手术,行腹腔外引流术,未强行切除病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者病情危重是时如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在难以辨别肿瘤或者是溃疡时候可行穿孔修补加病灶活检。老年肿瘤患者一般肿瘤生长缓慢,择期手术时切除原发病灶,完成重建即可。

3.3误诊

有学者报道,老年急腹症误诊率可高达55.6,常见为胆囊穿孔误诊为阑尾炎,重症胆管炎误诊为肠梗阻等等,但在术前详细的体格检查和B超及全面辅助检查必要做手术,术中探查可明显降低误诊率。

本组54例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后疗效满意,通过分析认为,对于老年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多学科协作及采用简单、有效手术方法老年患者手术是可行的,并且术后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