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微量喂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早期微量喂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

高珊娜

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在早产儿治疗中应用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新生儿科收治的130例早产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儿为65例,试验组患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方法来对早产儿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出生后72h,采取单纯肠外营养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呕吐和腹胀等肠道反应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相对于对照组患儿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临床治疗中应用早期微量喂养和肠外营养联合的方法能有限缓解患儿呕吐和腹胀的肠道反应,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早产儿患儿治疗中广泛应用和积极研究。

【关键词】早期微量喂养;肠外营养;早产儿治疗

早产儿,是指胎龄于37足周前出生的婴儿,此类婴儿与足月儿相比,体重相对较轻通常体重≤2500g,头围通常≤33cm。因为早产儿未到足月便出生,器官未能发展完全,因此适应力往往较差,需给予其特殊处理[1]。随着科学不断发展及新技术应用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存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在早产儿管理中给予合理且科学的营养供给,因为早产儿未足月的原因,导致胃肠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容易出现喂养上的不耐受现象,从而引发呕吐、腹胀等一系列胃肠道反应,对患儿的存活及生存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2]。肠外营养是给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直接静脉供给营养来作为营养支持。为了提高新生儿的存活及生存质量,本院新生儿科采取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来治疗早产儿得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新生儿科收治的13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早产儿的诊断标准:胎龄<37周;患儿体重低于2500g;患儿头围小于33cm。为了确保研究的可信性和准确性,合并消化道急性和重度窒息等严重疾病的患儿不能纳入本次研究。将130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儿均为65例,试验组患儿,男性39例,女性24例,体重为1600g~2200g,平均体重为(1822±55.8)g,胎龄为30~35周,平均胎龄(32.4±4.1)周;对照组患儿,男37例,女性28例,体重为1500g~2200g,平均体重为(1829±60.1)g,胎龄为32~36周,平均胎龄(32.7±4.6)周。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治疗管理中,均给予保暖、密切监测心率、血氧及呼吸等,在治疗过程中对症治疗,包括预防感染和出血以及灌肠通便等。

试验组患儿在出生2h观察患儿情况尽早对其进行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所含的蛋白质和必须脂肪酸、能量有利于为患儿提供营养且最小程度的减小排异反应,对吞咽功能不协调,吮吸力差或有病的早产儿可由母亲将乳汁挤出经管喂养,若其母亲无母乳,可用早产儿配方替代母乳。每1.5~2小时喂养1次,每次2~4ml,哺乳量根据胎龄体重来增减,患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每次哺乳量应越少,喂奶的时间间隔也要相对缩短,同时还需根据胃内残留情况,喂奶后有无腹胀、呕吐等胃肠情况以及体重增长情况进行相应调整。除此之外,需根据早产儿体重、日龄情况构建肠外营养,方案为:糖1.0~2.0g/kg,速度3~5mg(kg·min),氨基酸1.0~3.0g/kg,脂肪乳1.0~1.5g/kg,水溶性维生素。早产患儿进行喂养24h若没有出现腹胀或反复呕吐,可适当的增加哺乳的奶量,缩短喂奶间隔时间,然后在48h后至正常奶过渡[3]。每天根据患儿需要的生长发育所需量、进奶量来对静脉营养量进行相应调整,在治疗过程中若有1例患儿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则改为全静脉营养。

对照组患儿出生后禁止进食,采用全静脉营养方案,方案与试验组相同,24h内给予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之后根据每日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用一定量的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进行提供。在72h后,逐渐对患儿口服喂养母乳或者早产儿奶,并观察患儿有无呕吐腹胀等胃肠道情况,观察患儿吸吮力,若出现不耐受现象,继续延迟喂奶时间。

1.3观察指标

患儿的体温、体重需安排专人进行监测,并记录好24h患儿的出入量、喂奶量以此来合理调整喂奶的间隔时间,同时需观察患儿是否存在呕吐、腹胀、肠鸣音、肠型腹胀等现象,准确记录住院时间和静脉营养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的对比

两组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静脉营养的时间,呕吐和腹胀症状平均消失时间,相对于对照组均明显缩短,两组各项临床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由于早产儿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吸吮和吞咽反射不良、胃容量小以及肠道血液减少,而且早产儿的消化酶活性低,含量少,肠道微生态系统因此未建立完全,因此在喂养期间不合理的喂养方式,容易引发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或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静脉营养时间的延长,长时间不能达到全胃肠道的足量喂养,也易引起早产儿的院内感染。因此在早产儿的管理中,合理的营养供给是保证早产儿存活和存活质量最为关键的一环。根据临床研究发现,体重越低的患儿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就越高,营养问题就更加棘手,早产儿小肠动力不足、吸吮吞咽不协调、胃排空延迟,可导致呕吐、腹胀、胃酸分泌少、胎便延迟等一系列问题,因为消化酶含量低,肠道微生物系统未建立完全,易发生新生儿功能性障碍,若盲目采取传统喂养方式,易出现呕吐、反流、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引发坏死性小肠结节炎,早产儿的胃肠道不耐受,传统喂养所提供的营养根本不能满足患儿生长需要,因此必须采取另一种合理的营养供给方法来给患儿提供每日生长所必须的营养。

早期微量喂养能降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促进肠道防御机制增强,减少呕吐和腹胀,提高早产儿生存的质量和活力,为以后的足量喂养打好坚实的基础,缩短肠外营养的时间[5]。

通过本次研究各项临床数据可知,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和肠外营养的试验组的患儿各项临床数据如:住院时间,静脉营养的时间,呕吐和腹胀症状平均消失时间,相比于采取完全静脉营养的对照组患儿,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患儿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95.38%明显高于对照组75.38%。

因此。早期微量喂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在早产儿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很好的改善患儿胃肠道功能的障碍,为早产患儿提早出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香.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01):118+120.

[2]陈亚梅.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16):2396-2397.

[3]吴来燕,朱彩霞,黄水燕,等.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3,37(6):406-408.

[4]徐琼莲.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效果研究[J].饮食保健,2017,4(7).

[5]王艳晴.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3):5932-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