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校课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提升学校课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市石柱县华夏民族小学向世昌409100

中图分类号:C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1

新课程的推进,关键在教师,成败在校长,强调的就是校长对于学校课程的领导力问题。对一所学校而言,校长既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师生共同成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特别是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之下,使学校在多变的现实社会里,面临教育评价与教育实践错位以及教师角色、教学方法等诸多考验,这就需要校长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领导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引领学校新课程发展的校长,除了具备一般的领导能力外,更需要增加一系列新的要素:必须把教育观念的改变置于首当其冲;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最根本的目标;必须将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考虑;必须将课程改革的要求与传统教学进行衔接;必须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等。尤其需要校长对自己面对新课程的领导力进行有目的的评价,判断自己的领导理念和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能否实现有效的管理。那么,如何提升学校课程的有效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呢?我校作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校本管理,提升决策力。

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强调学校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方向和策略,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办学效益。

加强校本管理已成为推进新课改、提升学校决策力的高效之举。学校管理机制与新课程的理想实施、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已经提出了如何实施校本管理,特别是推进课程领导以促进课程实现的问题。我校认真研究学校的现状、水平,发现优势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发展的起点与目标,制订了发展的策略与步骤,并通过各项有效的管理改革来确保新课程的贯彻落实,形成有层次、有控制、有序化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在新课改日益推进的今天,我校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更加重视学校的精神内涵,让学校更富有诗意而厚积薄发。因此,我校提出了“全面夯实基础,为每个孩子积蓄成才力量”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塑造精品、创建优质、凸现特色”的办学宗旨。我们运用系统的层级原理,对上述办学理念从工作价值层面给予诠释:在教学观上,我们强调“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学教结合、互教互学”;在学生观上,我们强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关切每一位学生的需要,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赏识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在课程观上,我们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它具有多样性、生成性、交互性和选择性;在质量观上,我们强调质量是今天的、更是明天的,不能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

一个有序、科学的课改组织系统是学校课改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围绕新课改重新整合成最佳组合,促进运行机制自我完善的一个必然过程。我们缩短了组织框架的垂直控制,扩展水平协调,实行分权化、参与型的扁平管理,减少管理层次,更多地利用人力资源,更快地作出反应,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随着课改的实施,校本课程管理由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学生代表、校长、行政人员组成,共同建构课程的计划、执行和评价。在课程内容上源于学生需要,服务于学生需要,逐步建立比较系统的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评价,不只是学习成绩,而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参与程度、思维与能力的发展、道德品质、身心素质等;对教师评价,思想政治品质、教育思想、文化知识素质、执教能力、教学方法、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效果等。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和学校管理者组成多元评价主体。强调诊断性、反思性、多侧面、多形态、动态化的评价标准。

二、重建学校管理制度,提升凝聚力。

学校管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与协调,本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其关键是要建立一个能引导人的目标和激励人的机制。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管理的秘诀是尊重,制度的核心是真爱。只有严格的管理是不完整的管理,惟有在了解、信任的基础上,给教师、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用尊重、关爱、赏识去唤醒内心和激发潜能,这才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人性的、逼近本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就不可能有课改目标的真正实现。

第一、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学校的任务不是为了“管住”学生,以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而是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创造足够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提高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

第二、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师的需求,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管理,让教师感受到实现个人自身价值与实施学校发展的目标是息息相关的。包括学校的工作计划、规章制度、考核条例、奖惩办法等方面,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让教师理解你的方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从而体现教师的价值,促进发展。我校围绕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对教师管理的有关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学校有效领导力源自“人”重于“物”的价值观,源自“情感与制度”并重的管理观。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

第三、充分运用发展性评价的优势。课改新理念提倡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是否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准则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这就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工作的过程性评价,将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难度(学生的入学成绩优劣、班级人数的多少、科任教师达配的强弱程度共同构成了工作难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发展的趋势(非智能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中强调教师的自评,倡导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强调评价结果的人文关怀性,而不是以奖惩为终极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战斗力。

“没有课堂便没有学校”,一语中的。衡量一个学校的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就看她是否牢牢抓住了教与学,是否创新了教、学的新方式。

第一、抓课程,必须以新课程的执行力为关键。

课程执行力是影响新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课程领导力不是在真空中产生,而是在有效能的组织行为当中产生的。校长在发挥课程领导力时,往往都是从整个学校的全局来着眼,但是,整体的收效离不开组织的执行力,否则,再好的课程构想也难以实现。我们常说,校长应该是课程领导者,教研组长应该是学科领导者,教师应该是课程开发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原来以教学事务为主要责任的教导、教科室主任,要迅速转变角色,肩负起课程领导的重要任务,负责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评估与修改等工作,统领学校各种课程活动的开展。变封闭式的人员构成为开放性的角色参与,是当前学校组织变革的重要任务。当然,这种变革不仅仅是名称的更换,更重要的是角色、职责、任务与作用的重新定位。我们通过鼓励与促进学校各成员之间的沟通,建立积极而开放的学校氛围,建立学校课程标准,以专业发展来带动教师的成长,以身作则、做课程改革的典范等措施,来提升学校的课程执行力。

第二、抓课堂,以提高新课程课堂实效为核心。

课程改革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努力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以观察课堂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了解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观察课堂教学,就是校长和各学科负责人要坚持走进课堂,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课堂活动的表现,清楚地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想和实际操作的落差到底有多少。关注课堂教学,就是校长和各学科负责人,树立关注课堂教学就是关注课程实施的思想,做到情况在教学中了解、问题在教学中发现、经验在教学中总结、难点在教学中突破、发展在教学中创造。了解课堂教学,就是除了建立听课制度,还必须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体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困惑与甘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反映出哪些普遍现象,及时推广教师的创新行为和经验,及时发现学生普遍的学习状态。研究课堂教学,就是要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常态教研活动,特别要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抓教学,必须以引领教师成长为重点。

抓教学,不等于是一日三巡,也不等于只抓优质课比赛,整几节好课,代表学校的水平,展示给别人赏析。教师管理中的抓教学,是校长通过深入课堂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提高效率。将校长的思考,成为教师的共识,改革课堂教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学校课程管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如:在学校内部如何拉近新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的距离,尽可能避免不出偏差或少出偏差,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只要我们的思考与行动努力贴近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相信,基础教育的明天将是无限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