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刘巧香

刘巧香(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24例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在围术期,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共有1例发生DVT(周围型),DVT发生率为0.89%,对照组的DVT发生率为4.46%(5/112),其中混合型3例、中央型1例、周围型1例。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在围术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盆腔手术;干预措施妇科盆腔术后最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病情严重者甚至还会因栓子脱落栓塞肺动脉而导致死亡[1]。我院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对患者的DVT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DVT预防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24例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3~69岁,平均(53.6±4.3)岁,平均体重指数(23.6±2.1)kg/m2。疾病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卵巢囊肿36例,子宫内膜增生10例,子宫腺肌症12例,子宫肌瘤63例,宫颈癌11例,卵巢癌48例,子宫内膜癌20例,子宫脱垂16例。其中行经腹手术78例,阴式手术33例,腹腔镜手术113例。合并恶性疾病者6例,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者18例,2例有血栓史。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2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围术期,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先进行DVT风险因素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采取DVT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2.1DVT危险因素评估参考ACCP(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制定的术前DVT危险因素评分标准,从年龄、BMI、疾病性质、手术规模、既往血栓史以及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血液高凝状态合并情况等对患者进行评分。低危:总评分≤1分;中危:总评分2分;高危:总评分3~4分;极高危:总评分≥5分。

1.2.2干预方法根据DVT危险因素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干预。①低危者无需进行特殊预防干预,鼓励患者术后要尽早积极活动。②中危者,术中使用弹力绷带对下肢进行加压包扎,术后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剂量为500ml,每日1次,持续用药3天。③高危者,术中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或加压弹性长袜对下肢加压,术后7d都需使用加压弹性长袜。术后第1d,静脉滴注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第2d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剂量为0.4ml,每日1次,持续用药直到出院。④极高危者,术中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或加压弹性长袜对下肢加压,术后2周均需使用加压弹性长袜。对于血液高凝状态者,在术前要应用低分子肝素;非血液高凝状态者,于术后第1d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剂量均为0.4ml,每日1次。对于术后无出血倾向者,不应用止血药物。⑤对于术后发生DVT者,要及时采取溶栓、祛聚、抗凝等治疗措施。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表示,数据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术后共有1例发生DVT,DVT发生率为0.89%,对照组的DVT发生率为4.46%(5/112),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DVT发生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有学者认为腹腔镜中所使用的人工气腹会增加DVT发生风险,在本次研究中,224例患者中有113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比例超过了50%,但DVT发生率仍相对较低,这表明腹腔镜手术并不会增加DVT发生风险,者主要与腹腔镜技术日趋成熟,机体创伤小,术后可早期活动有关[3]。

本次研究中,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了药物与物理相结合的干预措施,以预防术后DVT的发生。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弹性长袜、间歇充气压力泵对下肢进行物理加压,有利于排空下肢静脉,预防静脉扩张,还能激活纤溶酶原系统,从而起到预防DVT的效果。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发挥抗凝及激活纤溶酶原系统的作用,从而避免DVT的形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术前对患者的DVT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在围术期采取相应的物理及药物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任蓉,刘明翠,石峻,等.抗血栓压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妇科盆腔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1,(20):46-48.[2]潘霞,程静,闫星妹,等.丹参预防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21(3):340-342.[3]孙美农,李湛,赵娜,等.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9):617-618.[4]段平妙.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4,(7):4393-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