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身健体,以“核”为本——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之健康意识的培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1

强身健体,以“核”为本——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之健康意识的培养探究

王燕

江西省泰和中学343700

摘要:强健的身体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日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质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方向。而健康意识对于高中生而言,本身的特性契合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追求健康的心理。但是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会慢慢出现转移,或不会很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本文将就如何在核心素养下培养高中生的健康意识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今后高中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高中生健康意识体育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主,高中体育核心素养中也对学生的健康意识有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信念和观念,认为健康才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基础,也是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针对在高中生核心素养之健康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引导,树立健康意识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结构决定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运动习惯,同时学生的锻炼动机也是直接推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始终将体育锻炼视为副课,对于健康意识的培养更是嗤之以鼻,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处于应付状态。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文化学习负担过重,无暇将时间放在体育锻炼之上。再加上部分学生对于健康意识的理解不够正确,认为“健康意识就是浪费时间”,缺乏基本的健康意识和兴趣,这些都使得体育运动在高中阶段难以开展。因此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观念。比如,为学生讲解一些日常生活中健康意识的应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健康对自己的成长、科学成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给学生播放一些健康宣传片,展示一些因为忽视健康导致无法参加高考,忽视健康导致神经衰弱等的反面视频材料。让学生从经验教训中树立起健康的意识。教师再通过健康意识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意识,最终能够使学生明白健康意识的价值和意义。

二、多向促进,规律饮食作息

高中生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度将会直接决定学生身体承受能力的高低,以至于会影响到运动效果。在实际生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身体素质有高有低的情况,这主要是学生之间的饮食作息程度所不同而造成的。作息规律的学生就会产生正强化,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作息规律较差的学生往往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会形成负强化,这对于学习健康意识的养成是极其不利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日常帮助学生获得科学锻炼能力,例如在学习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向学生宣传一些关于规律饮食作息的内容。同时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努力方向,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快乐感和满足感,从健康知识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在锻炼中获得规律、科学、健康的饮食作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好自己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对部分饮食不规律的学生进行适时点拨,进行及时鼓励和纠正,引导学生能够尽快投入到健康的生活之中,从而帮助他们赢得健康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多方指导,明确方法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锻炼方法主要是指让学生熟悉身体机能,掌握身体基本的活动能力、运动能力等,学生运用所学到科学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进行自我锻炼。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指导学生养成体育健康意识,尤其是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对于健康意识既陌生又熟悉,还没有完全从体育课常规习惯中摆脱出来,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经常注意提示学生本节体育课要讲解的健康意识的任务、健康意识的养成方法的内容和健康意识的目标等等。另外,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本身存在浓厚的兴趣,但是因为锻炼方法不正确、懒惰等原因造成了他们不能持久地进行锻炼,对于健康意识养成而言更是如此。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环节,在游戏环节中穿插一些健康意识内容,让学生既放松了身心,又提高了健康意识。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份有效的健康体质训练方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根据教师提出的方案进行锻炼。在体育课上,针对每项运动,都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训练目标。从精确的指导和目标确定中,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总而言之,不论是体育锻炼还是健康意识的养成都离不开学生的锻炼意识和能力,只有让他们体会到健康的价值和意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高中体育锻炼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下去,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运动的快乐,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增强自我健康意识,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

[2]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新课程,2015,4。

[3]唐玲玲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提高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