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有效生成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低年级数学有效生成策略探究

王艳

王艳

(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15)

摘要:新课程的数学课堂崇尚师生多向互动、学生个性张扬。动态生成已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多边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多种信息得到交流,学生多方面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这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那么,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促使学生生成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1-6035(2013)06-0000-02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促使课堂有效生成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数学活动有效与否的关键所在。探究性学习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组织体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

要“再创造”,必须要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数学学习自主化,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教师组织数学活动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讨的空间,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动态生成。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后,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我让学生在钉子板上试着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轻松的就在钉子板上围出了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接着,请学生思考: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形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在他们自己的猜想下,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尝试着围出一个圆形,学生们动手尝试,围了几次不成功,便都说不能围成圆形,但也还有一个学生说能,即便他的几次尝试也没有成功,但他还是坚信可以围出一个圆形。于是,我请他到台前,为大家试着围出圆形,经过他的再次尝试,结果当然还是不行。这时候,我问他:“你觉得你能围出一个圆形吗?”他说不能。“为什么呢?”他说不管怎么围,围出来的图形总是有“角”,不能像圆形那么圆。

在不断的尝试之后,学生终于找到在钉子板上不能围出圆形的原因。的确,数学活动要随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动态展开,让学生从中充分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实践性数学活动,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是提高有效生成的有效方法之一。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探索的乐趣。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突破重围有伟大的新发现时,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成功带来的乐趣,情感体验得到升华,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之后,我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活动情景:教室里摆放着几个柜台,分别有文具、图书、食品以及玩具,对这些商品标好价格。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教室巡回指导。通过购物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简单的购物经验,了解几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体会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付款方式,掌握付出的钱减去购物的钱等于找回的钱。

有趣的购物活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从活动中学到数学知识,感悟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再是教师简单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并掌握了自主探索的方法,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动态性数学活动,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及看法,使得课堂常常出现不同的声音,经常发生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意外情况,这时,教师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要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常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性,抓住有价值的错误,用鼓励的语言去巧妙引导。错误是课堂宝贵的资源,要让它成为课堂的“亮点”。

例如,在《认识角》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小棒、圆形纸片以及一根毛线做出一个角。学生把两根小棒的其中一头接住,另一头张开,便形成了一个角。在这个角中,小棒接住的地方称为角的顶点,两根小棒就是角的两条边。在用圆形纸片做角的时候,学生把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这时候也形成了一个角。这时候,问题出现了,有的学生没有找准正确的角,而是找到了其中一条边是弧形的“角”,此时,我没有马上否认学生找到的角,而是让学生将两个角进行比较,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马上看出有一条边不直,那么它就不是“角”,因为角的特点是两条边都是直的。在用第三个材料毛线做角的时候,学生体会到了角的边是直的,于是便有意识的把毛线的两条边拉直,那么拉直两条边它就是角了吗?有的学生说是,有的说不是。仔细观察之前做出的角,和用毛线拉出的角,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用毛线做出的角顶点不尖。那么怎样使它变尖呢?学生想了很多方法,首先说用手勾,勾了之后发现不尖,接着想到用手指勾,但是也不是很尖,圆圆的,最后学生想到用铅笔尖勾住毛线,这样一来,用毛线做出的角的顶点就尖了,这样就用毛线成功做出了一个角。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不仅仅完成了教案的过程,更是为学生创设了经历知识形成的“动态课堂”。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态课堂”,容许学生“出错”。成功了,固然好,失败了,也是一种财富。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种种“意外”,让它“动态生成”,关键是教师要引得精彩,引得恰当,引导学生去比较、发现、选择,使课堂随机生成,富有生机。

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因为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生成不充分;节奏太慢,学生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也谈不上生成。因此只有等待,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课堂的生成才会丰满、充分、有效。

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需要精心预设,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有效生成的平台,提供有效生成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数学课堂因有效的数学活动而灵动,因有效的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