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李英丽1郁万江1许晶1吴明哲2

李英丽1郁万江1(通讯作者)许晶1吴明哲2

(1福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61003;2福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备科361003)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27例病人,22例拍摄了正侧位X线平片,8例分别行CT和MRI检查,11例单纯行MRI扫描,9例单纯行CT检查,8例行MRI增强检查,7例行CT增强检查。结果14例发生在脊柱;5例发生在胫骨;2例发生在股骨;1例发生在骶骨;1例发生在右足趾骨;1例发生在鼻窦;1例发生在颅骨;1例发生在手指指骨;1例发生在肋骨。27例中,4例为多发。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及长管状骨好发。平片和CT多表现为膨胀性囊状骨质破坏,病灶内常有钙化、骨化,边缘常有轻度硬化缘;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部分见软组织肿块;一般无骨膜反应。结论CT、MRI对骨母细胞瘤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肿瘤骨母细胞瘤X线诊断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临床多无特异性症状,并且影像表现复杂,误、漏诊率较高,本文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母细胞瘤27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评估X线平片、CT、MRI诊断骨母细胞瘤的作用,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厦门市第一医院2007年07月—2010-0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母细胞瘤患者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12~56岁,其中30岁以下15例,30~50岁之间8例,50岁以上4例。临床没有特异性症状,大多因疼痛或发现局部肿块来就诊。病程两个月到6年余。

1.2影像学检查方法27例患者中,22例拍摄了正侧位X线平片,8例分别行CT和MRI检查,11例单纯行MRI扫描,9例单纯行CT检查,7例行CT增强检查,8例行MRI增强检查。CT机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双源螺旋CT,采用各部位常规扫描法,层厚和间隔2~8mm;MR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场强为3.0T超导型MR核磁共振仪,均采用各部位常规扫描法,层厚3~7mm。CT增强使用欧乃派克造影剂,MRI增强扫描使用Gd-DTPA造影剂。

2结果

2.1发病部位及大小6例颈椎,5例发生在附件,1例发生椎体;5例胸椎,4例发生在附件(图1-5),1例发生椎体;3例腰椎,2例发生在附件,1例发生椎体;5例发生在胫骨(图6);2例发生在股骨(图7-8);1例发生在骶骨;1例发生在右足趾骨;1例发生在鼻窦;1例发生在颅骨;1例发生在手指指骨;1例发生在肋骨。27例中,4例为多发。肿瘤最大径约2.1~8.9cm,平均约4.1cm。

2.2X线平片表现发生于长骨者多表现为与长骨长轴相一致的圆形或类圆形透亮区,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或骨化影,且常为中心型,少数为偏心型。发生于脊柱者,多呈磨玻璃样,或因完全钙化、骨化,而呈高密度影像。

2.3CT表现CT平扫可见局灶性膨胀性骨破坏区,肿瘤内大多可见散在小点片状、斑点状钙化或骨化,病灶周围可见硬化边。增强扫描肿瘤不同程度强化。

2.4MRI表现19例行MRI检查,T1WI成像有15例呈混杂稍长T1信号,4例呈混杂的等T1信号,T2WI成像16例以混杂的长T2信号为主,其内混杂有短T2信号,3例以短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肿瘤不同程度强化。

2.5肿瘤的边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7例肿瘤中,23例均有清楚边界,CT表现为薄壳样钙化,MRI则表现为T1WI、T2WI序列肿瘤周围的更低信号环,厚薄基本均匀,其中2例厚薄略不均。23例肿瘤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楚,邻近组织均呈受压、推移的改变,未见明显水肿。3例肿瘤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其中有2例发生于椎体附件的肿瘤,相邻椎体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T2W压脂呈高信号,病理提示为骨髓水肿。

(图1-5)男,2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T2WI压脂呈等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匀,与周围界限清楚。CT示骨质呈膨胀性改变,内可见钙化灶,边缘硬化。

(图6)

(图6)女,6岁,DR片示左胫骨上段可见膨胀性囊状破坏区,其内见多发斑点状钙化影,周围可见硬化边,周围软组织肿胀。

(图7)(图8)

(图7-8)女,41岁,DR示右股骨大转子膨胀性多囊状骨质破坏区,囊腔内可见斑点状钙化灶。

(图9)(图10)(图11)

(图9-11)女,31岁,胸背部疼痛2年余,术后病理:侵袭性骨母细胞瘤。

2.6肿瘤的生长方式11例发生于椎体附件的肿瘤均表现为骨质的膨胀性改变;3例发生于椎体的肿瘤均表现为椎体变扁,其中2例椎间隙未见明显改变,1例椎间隙变窄并伴软组织肿块形成;1例发生在骶骨,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内可见多发不定形钙化,并伴软组织肿块形成;1例发生于鼻窦,表现为鼻窦内不规则肿块,呈膨胀性生长,其内密度不均,并可见钙化影;1例发生在胫骨,表现为不规则膨胀性骨质破坏,其内可见不定形钙化,并伴软组织肿块形成;其他10例则均表现为骨局部的类圆形膨胀性改变,其内可见钙化。

2.7肿瘤的良恶性在27例骨母细胞瘤中,3例为低度恶性(图9-11),其余24例均为良性。

3讨论

3.1骨母细胞瘤又叫成骨细胞瘤,约占原发性骨肿瘤发生率的1%[1],肿瘤由血供丰富的结缔组织基质及大量成骨细胞及巨细胞构成。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男女比例约2:1,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骨组织,以脊柱附件多见(占30%~44%),四肢管状骨远端次之(占29%),手足骨常累及距骨(占18%),其它还可见于颅骨、肩胛骨、肋骨、髌骨、颌骨和骨盆等[2]。良性骨母细胞瘤的病理学表现有3大特征:(1)丰富的骨母细胞;(2)间质有丰富的血管;(3)丰富的骨样组织互相连接成条索状,其中有不同程度的钙盐沉积形成骨小梁,骨小梁排列规则[3]。恶性(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由Schajowicz在1976年首先报道并命名,为低度恶性成骨细胞瘤[2],可以是原发,也可以是良性骨母细胞瘤多次手术复发而来。

3.2X线平片、CT、MRI的诊断价值

3.2.1X线平片X线平片简单易行,且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基本上都能发现病变,是诊断骨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发生于脊柱者,多呈磨玻璃样改变,也可因钙化或骨化(钙化、骨化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而呈高密度影像。发生于长骨者多呈膨胀性、单囊或多囊状,圆形或椭圆形骨破坏区,与长骨之长轴相一致,且常为中心型,少数为偏心型,内有钙化、骨化,边缘有硬化边,部分有软组织肿块,一般无骨膜反应。X线平片的空间分辨力高,可直观、全面的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固执破坏范围,但是对微小的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的显示以及肿瘤周围结构的受侵情况不能清晰显示,故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受到限制,提供的诊断信息也不如CT、MRI丰富。

3.2.2CTCT是横断面图像,密度分辨力高于X线平片,克服X线片前后重叠的缺点,能清楚观察病灶内部的细微结构、骨质破坏程度、骨壳情况、有无软组织肿块及有利于发现小的病灶,CT还有利于显示尤其是脊柱病变,观察椎管有无狭窄,显示对硬膜囊的压迫等方面均有优势,尤其是对部分病灶内散在小点片状、斑点状钙化或骨化,明显较MRI敏感[4]。CT的影像学表现大多与X线平片表现相似,增强扫描后病灶大多有不同程度强化。

3.2.3MRI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力和对比度、多方位及多层面成像功能,骨骼系统检查无人工伪影及无射线损害,所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存在极其内部结构,对病灶与邻近关节、血管、神经的关系及周围软组织肿块的显示也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另外当X线无阳性征象,MRI易发现早期病变,但显示钙化及轻微骨皮质破坏不如CT扫描,对骨、软组织肿瘤缺乏一定的特异性[5-7]。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多为以稍长T1不均匀长2信号为主,可混杂有等T1等短T2信号,增强扫描不同程度强化;肿瘤内的钙化或骨化在T1WI上为低或等信号,在T2WI和脂肪抑制像上为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边缘的骨壳,在T1WI、T2WI和脂肪抑制像上均为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强化,为较为特征性改变;病灶邻近椎体的骨髓呈长T1长T2信号,此征象不一定是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征象,本文有2例经病理证实为反应性充血水肿。文献报道[8]反应性充血水肿的病理基础包括骨髓中纤维血管组织的增生和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血浆细胞的渗透,其在MRI的表现是非特异的,由于广泛的反应性变化,MRI有时可过度评价肿瘤的范围;肿瘤周围的软组织肿块表现为长T1T2异常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另外病变可伴有出血、囊变,增强后无强化。低度恶性的骨母细胞瘤一般骨质破坏区边缘较模糊,可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并向周围组织侵犯。

骨母细胞瘤有潜在恶性,术后易复发或恶变,多次复发后可发生转移[9]。恶性骨母细胞瘤按WHO统计占原发性骨肿瘤的0.28%,占恶性骨肿瘤的0.52%[10]。本研究认为若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有多次复发的病史,肿瘤体积短期内明显增大,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破坏区边界不清并侵犯周围软组织等征象时应考虑到恶性骨母细胞瘤的可能。但最终还要靠病理确诊。

4鉴别诊断

①骨巨细胞瘤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青壮年,好发于骨端关节面下1cm;多呈偏心性、溶骨性、膨胀性骨破坏,并呈典型的皂泡状改变。病灶多为单发,边界清楚,无明显硬化,强化多不明显;而骨母细胞瘤常有钙化、骨化,病灶周边常有硬化边,强化多较明显;②骨样骨瘤病灶直径多小于1.5cm,周围反应性骨质增生明显,在“瘤巢”周围有广泛骨质硬化与骨膜新生骨形成。而骨母细胞瘤的病灶直径常大于2.5cm,骨质膨胀较明显,骨硬化较轻,增强后强化明显。③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四肢长骨及脊椎为好发部位,往往有外伤病史,影像上多表现为多囊状改变,并可出出现多个液平面。但当骨母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时两者鉴别较为困难,但骨母细胞瘤容易出现钙化或骨化是较为特征性表现。此外还应注意与脊索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肉瘤、软骨肉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等疾病相鉴别。

综上所述,骨母细胞瘤诊断有多种检查方法,各具优缺点,X线平片是最基本、最传统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的全貌,但也有不足之处。而CT、MRI可以弥补其不足,使病灶的细节显示的更加清楚,不仅有助于病变的定位、定性,而且在临床术前准备及术后疗效判断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对骨母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EhlingerM,CognetJM,ChiffolotX,etal.Epiphysealtibialosteoblastoma:reportofararelocalization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RevChirOrthopReparatriceApparMot,2003,89:266-271.

[2]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9-390.

[3]李亦民,丁彦青,徐莉.骨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2):757-759.

[4]许尚文,曾建华,张雪林等.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28-30.

[5]CervoniL,InnocenziG,RagusoM,etal.Osteoblastomaofcalvaria:reportoftwocasesdiagnosedwithMRIandclinicalreview[J].NeurogurgRev,1997,20(1):51-54.

[6]OzkalE,ErongunU,CakirB,etal.CTandMRimagingofvertebralosteoblastoma:areportoftwocases[J].ClinImaging,1996,20(1):37-41.

[7]TsuchidaT,NagaoS.Benignosteoblastomaofthetemporalbone:MRI[J].Neuroradiology,1995,37(4):326-327.

[8]SheikhMI,SaifuddinA,PringleJ,etal.Spinalosteoblastoma:CTandMRimagingwithpathologicalcorrelation[J].SkeletalRadiol,1999,28(1):33-40.

[9]AbramoviciL,KenanS,HytiroglouP,etal.Osteoblastomalikeosteosareomaofthedistaltibia[J].SkeletalRadiol,2002,31(3):179-182.

[10]赵云辉,许乙凯,陈翼,等.骨母细胞瘤MRI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