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策略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策略探微

曹衍艺

四川省筠连县大雪山镇自由小学校645250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居多,学生的思考较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居多,留给学生探讨研究的时间较少……这些问题不仅妨碍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自身的潜能,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我就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愿与同仁们商榷。

一、有效课堂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教材。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学生已学得的知识或听不懂无法接受的知识都是无效的内容。因此,必须认真组织学科团队钻研教材和课标,参照中考命题趋势,筛选出适合本校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学科能力的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学准备的重中之重。

二、有效课堂必须落实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学生获得知识或进步最多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有效措施。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注意学生的智力和情感的个体差异。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以促进其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赞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办法。“以赞扬为主”指的是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个人的智力及综合能力。我们知道,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批评学生,因此就要“以批评为辅”。批评毕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批评多了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在批评时一定要讲求艺术。

给予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尤其是对那些语文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这是促使这部分学生逐步产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还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懂得,虽然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但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授业”和“传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同时教师一定要树立起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可以专门选择一些适合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程度的语文知识,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成绩,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唯其拥有了自信心,才会产生奋起直追的动力,后来者居上的例证可谓不胜枚举。

传授语言知识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语文是初中学生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过多地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词句的背诵记忆和对语法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因素、智力特点和思维方式,忽略了语文是一种语言,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这样一来,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教学方法只有“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采取“任务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

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课前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中文歌曲,开展一些有趣的知识复习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无数例证表明,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师生的情感交融,还能使师生双方都感觉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创设思维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愉悦感。

二是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技巧使学生获得愉悦感。

三是通过大胆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使学生获得愉悦感。

四是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学习的成功获得愉悦感。

五是开展合作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三、有效课堂必须构建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交往是司空见惯的行为。可以说,课堂教学中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但是,不少课堂的交往中往往存在着造作式和形式上的交往,形成了表面上的气氛活跃和实际上的思维滞留。因此,有效课堂就必须思考怎样架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有效交往,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目标的高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