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浅谈体育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孙伟

孙伟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中心小学266000

现代管理科学有一句名言:“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世上亦无平庸之才。庸才是被放错了岗位的人才,废物是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财富。”作为教育的中心主体——学生,并非无用之物,也非平庸之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相信一定会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发展,开展心理潜能,既是认得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认得全面发展的内容和体现。没有心理健康发展的所谓的人的发展是片面的发展,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欠缺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师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适时、适度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挖掘学生最大潜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结合本人在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谈谈在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奠定师生互相信任的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的两倍,而教师的人际关系,80%是与学生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在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形成一种相互认识、理解,情感的亲近和信任的关系。我踏入教育的大门近20年了,在从教的短暂时光中,我体会到了与学生同行,做良师益友的艰辛与乐趣,更认识到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它能有效地奠定师生相互信任的心理安全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那么,怎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呢?

1.尊重学生。人们常说:“你可以不爱我,但不可以不尊重我。”尊重学生,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支柱。从心理健康角度考虑,所有的人都需要他人的注意与关怀。一个长期被教师忽视,认为自己得不到最基本心理满足的学生,是不会主动走进教师工作的大门里去的。对处理偶发事件的教师而言,难免会有一时的尴尬和棘手,所以,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互尊重、信赖的氛围,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互谅合作,才会使学生个性、才智得到充分发展。

2.热爱学生。“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教师工作被喻为“塑造人的灵魂”工作。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健康的“养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人曾经说教育是“武打”加“情感”的合成片,但我认为教育是真实的生活片。学生是人,并且是不简单的“小大人”。作为一名教师,我的确感到了爱的分量与爱之付出收获的幸福。每当有家长来访或我外出遇到家长,家长们那句话,“老师,十分感谢您那么喜欢、爱护我的孩子。”切实让我感到了爱的伟大,而爱之收获更是用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刚毕业那年五月份去教育学院培训,因下午放学,学生必须离校,所以有学生就早到校看我一眼(我把车放学校里,坐车去培训),而我看到黑板上写着“老师,我们想你”的话语及学生签名,我真的很激动。培训的最后一天下午,我刚在校门口下车,二楼的教室窗上就趴满了学生,大声喊我。当时,那幸福的激情在胸口荡漾,仿佛要充斥整个宇宙,我真切体会到,深深地热爱学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

3.理解学生。学生更需要理解,“理解万岁”是口头禅,理解,是真实体现爱的一种方式。不理解学生,教育往往就会处于被动的位置,会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收到好的效果。师生之间只有产生“同频共振”效用,才会达到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教师要设身处地用当事人的标准看待问题,与学生一起回忆体验当时的情景,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思想情感与举止行为,让学生从中辨别是非、真伪,吸取教训,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应当全面分析这些思想、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尽量切合其积极思想,宽容对其过激行为,古语曰: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相信理解是教育工作中最好的催化剂。理解,使师生心理相融,和谐相处,使教育达到阶段性目的。

4.情绪与学生同步。情绪,是学生最恰当的心理反映。初中生心理上不成熟的阶段性心理特点促成了学生情绪的波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而且对身心健康都有影响。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情绪稳定。但学生是人,并且是有感情的生命个体,当他们真正凝聚于一体,体现积极、健康的向心力,教师情绪须与学生一致。胜利者情绪让他们尽情发挥,教师几句简单的赞同,会让他们体会到“师生与共”。但有效地分享其阶段性才更有利于稳定学生情绪,维持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例如:前一阶段,校体育节第二周举办了体育比赛,大赛结束后,我发现学生并没有及时离校,我预感一定有事情发生,当我赶到教室时,一任课教师在讲台上严肃而立,学生则在下面或哭泣、或愤怒、或不屑一顾。果然,未等我站稳脚,学生便拥上来,将与我搭话的教师挤到一边,我听不清任何明了的话语,可我理解了他们向我宣泄的意图和原则:比赛不公平;比赛事小,公平事大。容不得我多想,此时只有与他们共享愤怒才能有效其情绪。我当即表白立场:“如果比赛真的不公平,我,作为你们的老师,将和大家站在一起,讨回一个公道。”学生掌声热烈,愤怒转为有利的表情,我乘胜一问:“学校公布了成绩?说过处理的决定吗?”学生愕然,相互递了个眼神,耸了耸肩,平静下来……假如一开始便压抑学生的情绪,无法想象师生会形成如何的对立。比赛中,学生并不单纯只注重过程,往往更注重结果。而情绪的有效稳定,更充分体现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融洽度,因为学生知道,我同乐共忧。

二、创设情境,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自由环境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教师要适时把握机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心理自由的环境。

1.抛“师道尊严”,进行愉悦性教学。教师在课堂一般较有约束力。据查证,压抑的心情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但适度把握,使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境会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和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进行耐挫能力教育,开发其心理潜能。“有了激情,一切就有可能。”而激情来自于自信心。在平日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并要通过一举一动,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向学生表示一份爱,一份期盼和鼓励,通过创设一个目标,采用激励的语言、方式、氛围,使学生得到一定的成功,并体验欢乐,得到满足,提供自信心,做学生坚强的精神后盾,鼓励他们向前冲,并且教师可通过确立志向、树立榜样创设适度情境,让学生在逆境中进行磨练,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忍耐性,提高他们个体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能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三、教育公平,机会平等,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爱,是师生之间感情融洽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难免出现学习上、品质上的两极分化。作为教师,要以公正态度对待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克服厌恶差生的心理。处理问题时,尽量一碗水端平,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公平。教师更要以真情去开启差生冷冻的心,将自己的真诚暗示给学生。在课内外,对学生表现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感情投入”,遵循“爱、细、耐、准”的原则,相信会赢得学生的信任。谁赢得了学生,谁就赢得了教育。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当我用真心去感悟一个学生而收获全班同学的真情时,我真正体会到了给学生一个机会,给他一个尊严,给他信任的眼神和永不吝啬的帮助,给他公平与平等是何等重要!在这里,我不仅赢得了他的尊重,更赢得了全班学生永远的信任。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并非一味地宠爱学生,放松要求。而要做到爱与严相结合,溺爱不是真正的爱,而严格要求则能促进学生形成自觉、自律、自尊、自重的品格,从而培养学生负责精神、进取心和责任感,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好习惯。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偏爱、溺爱,严格也不是刻薄、苛求,而是爱严适度、爱严结合。爱而有度,严而有格,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教育。

当然,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完全可以从个人特点出发,进行创造性的心理教育。更值得一提的是,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要“吾日三省吾身,正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疏漏,正确评价自己,勇于认识自我,养成谦逊、向上的品质,塑造自己完美的品格。因为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影响者,其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