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孙月玲

孙月玲(沛县实验实验幼儿园江苏沛县22160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和未来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被人们愈来愈重视,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首。它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社会;关爱;尊重;理解良好的心理环境

OntheInfantMentalHealthEducation

SunYueling

【Abstract】Mentalhealtheducationisthecurrentandfutureeducationalneedsofthesocialdevelopmentneeds,butalsohumandevelopment.Mentalhealtheducationhasbeenincreasingemphasisonpeople,especiallyininfantmentalhealtheducationshouldnotbeneglected,especiallyininfantmentalhealtheducationisthefoundationofbasiceducation,qualityeducationisimportantinthefirstplace.Itisnotonlytheresponsibilityofkindergartens,butalsothefamilyandsociety.Howtoconductmentalhealtheducationforyoungchildrenisthekey,itneedsourjointefforts,fromyourself,fromaroundthelittlethings.

【Keywords】Kindergartens;Family;Social;Care;Respect;Understandingofgoodpsychologicalenvironment

说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往往和中小学生联系在一起。因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普遍表现为:厌学、逃学、自卑、自傲、孤僻、抑郁、说谎、自私狭隘、攻击报复,甚至自杀等等。为此,大中小学校大都配有了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范围之内。这可以说是教育的一大突破,一大发展,也足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被人们愈来愈重视。

但治病要先治本,要找到病根,从根源上彻底根除。不要等问题、症状都出来了,再想方设法去治,而要把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着手,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家庭教育,总以为孩子年龄小,还不懂事,谈不上有什么心理问题。殊不知,当前由于独生子女的急剧增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目前幼儿身上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私、胆怯、独立性差、娇惯、耐挫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够,交往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差,做事缺乏坚持性等等,这些已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发表。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能体会到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幼儿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幼儿将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素质,幼儿素质的提高,首先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首。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即:智力发育正常,环境适应信强,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有信心,能独立思考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勇于尝试,探索新的事物,对外界的态度积极主动,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与同伴能友好相处,互相合作,谦让;有同情心、进取心、能正确对待自己,具有初步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天真活泼,情绪愉快,能经受得挫折等等,只有做到心中明确,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的社会的责任。下面结合我的一点教育经验,谈一谈幼儿园,家庭、社会如何为幼儿园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和维护。

作为幼儿园、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固然重要,它能陶冶幼儿的性情,使幼儿心情愉悦,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因幼儿的心理能否健康地发展,关键取决于幼儿园的管理与教师综合素质。幼儿园不良的管理方式会使教师负担过重,身心疲惫。教师整天忙于教学计划,教养日记,上公开课,角色游戏评比,节目排练,迎接各种各样的检查等等,教师时刻担心幼儿的安全,担心各种突然的检查,比如课堂纪律好坏,入厕是否排队,吃点心是否有喧哗的,教室地面是否干净等等,如若不好还要扣分进行量化,作为领导不深入基层,体会不到教师的辛苦,要知道教师时刻面对的是四、五十个不懂事的孩子,既要给孩子上好课,又要保证各方面万无一失,确实有点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搞得教师精神极度紧张,教师的时间被条块分割占用,减少了教师对幼儿的了解、观察、关心的时间,并且很容易引起教师把消极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甚至发泄到幼儿身上,从而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园领导,要多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去想一想,实实在在的为教师减负,让教师轻装上阵,在园内建立民主、和谐、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使教师精神愉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教师对孩子才会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从而更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教师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教师的态度,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变化,若教师心情好,相应地对孩子更关爱,更有耐心,给孩子的感觉是老师关心,痛爱他们,他们也喜欢老师,给孩子的影响是积极上向的,若教师的情绪不好,相应地对表现得脾气暴躁,对孩子没有耐心,动不动就想发脾气,孩子从心理上感到老师很可怕。老师很讨厌他们,从而孩子也从心理上、行为上疏远老师,给孩子的影响是一种消极的、冷漠的,从而影响孩子友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是幼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前提。

我以为作为教师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热爱关注幼儿

冰心老人曾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慰、支持、信任、奖励、赞扬等等,每个幼儿都渴望教师的关注,教师的热爱关注给予孩子信心和希望,使孩子倍感温暖、愉快。如,给胆小的幼儿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等待,多一些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及自我表现能力,给调皮孩子多一些耐心的交谈,或一个轻轻的抚摸,或偶尔为他竖起大拇指,多看到他的优点,加以表扬,委婉地指出其不足,这样会调皮的孩子从心里感激老师,喜爱老师,促使他力改不足,努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作业一贯潦草,不能按时完成的孩子,偶尔发现他有一点点进步趁机表扬他等等,这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但能使孩子倍感老师的关爱,进而去关爱别人。老师关爱孩子,孩子喜爱教师,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使幼儿在集体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从而也增强孩子的自信。

2.尊重、信任幼儿

只有尊重、信任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作为教师首先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幼儿聪颖,有的幼儿较迟钝;有的幼儿热情大方,善于言辞,有的幼儿狐僻沉默,整天不语,有的活泼敏捷,喜欢歌舞……每位幼儿都存在先天不同的素质,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及生活环境,教师应了解孩子差异产生的根源,对孩子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给每个孩子适当的空间,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如对孤僻沉默,整天不语的幼儿,教师要多一些关爱,经常和他(她)聊聊天,多引导他(她)参加集体性的活动,活动中还他(她)多表现一些他(她)很容易做到的事,进而对他(她)表扬、鼓励增强其自信。同时和其家长多交流,家园配合对其进行一致性的教育。总之,对不同的幼儿要正确地分析、判断进而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从而促使孩子身心协调地发展。

3.多肯定,多赞扬

赏识教育家园周弘教授曾讲过:“每个生命来到这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作为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其优点首先加以肯定和赞扬,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及努力的方向,这样孩子会乐于接受,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我班的张桓瑜小朋聪明,活泼,乐于帮助别人,但做事虎头蛇尾,缺乏坚持性和毅力。比如写作业时,一开始写得很好,写着写着就马虎,画画时画得很好,但涂色时没有耐心,胡乱涂两笔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是采取了上述方法,自选肯定和表扬了他的优点,然后提出希望,结果张桓瑜小朋友很快改正了他的不足,变得更加可爱。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被打磨的璞,他能不能成为玉,就看你如何去雕琢他。

4.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如通过科学课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索精神,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坚持,忍耐、勇敢及坚持不懈,通过社会课引导幼儿关心社会,乐于与他人交往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角色游戏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幼儿的一日期生活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从而更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另外,家庭、社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管教方式及家庭结构等。当今孩子的自私、自我中心、耐挫力、交往能力差等都与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总之,作为父母爱孩子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首先要关心、尊重、理解孩子,凡是不包办代替,注重言传身教,时刻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