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问点”确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语文课堂提问的“问点”确定

俞佳音

俞佳音浙江省诸暨市三都中学31181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才是有效的提问呢?要进行有效的提问,关键是科学地设计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语文课堂提问的“问点”是指教师设计问题时的切人点,确定问点,即指教师确定文本什么地方可以设计问题。问点的确定,是成功提问的关键。

一、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语提问

例如,某教师在执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抓住第8小节“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一句中的“那时”与“花”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紫藤萝花与现在的紫藤萝花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阅读讨论,能够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从这两个答案出发,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案例中语文教师的提问之所以能够成功,重要原因就在于抓住了一个普通句子中的两个关键词语,因为这两个关键词语与文本的写作背景和主旨密切相关,故师生在合作解决了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提出的问题以后,学生也就能顺利地打通全文的脉络,抓住文本精髓。

二、抓住文本的中心句提问

例如,某教师在执教《前方》一课时,围绕着中心句“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设计了三个问题:1.这里的家有几层意思?2.句中的“人”和下文反复提到的“人类”是否同一概念,为什么?3.人为什么会有离家的欲望且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克制不住”?

“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在文本中独立成段,显得十分醒目,作为中心句它浓缩了全文的精华,指示着文本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围绕这个句子来设计问题,可以引导深入文本,开展读、思、议、写,从而既掌握了人类想要离家的根本原因,也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1.在教学重点处提问

语文教师在设计每一堂课时,都会确立一个教学重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能否围绕教学重点教,学生能否围绕教学重点学,课堂教学结束,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教学重点,这是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教师在课堂设问时还必须考虑教学重点。

2.在教学难点处提问

如果教学难点就是教学重点,那么抓住难点就等于抓住重点,这是必须设问的地方。但有时候,教学的难点不但不是教学的重点,甚至可能与教学文本关系不大,这时候,是否设问就有赖教师敏锐的判断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如果属于会影响今后学习或成为今后学习障碍的难点,需要提问;如果难点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某些方面的理解,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的,也可提问;如果难点的解决能带给学生学习的趣味,则提问也是有益的。反之,如果这个难点的解决既帮助不了学生文本的学习,也不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或不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那只会浪费时间,教师大可弃之不顾。

四、抓住文章的题眼提问

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标题中最为关键的词语(又称中心词)。我们知道,很多文章,标题本身即是文章的中心,有的虽非中心,却与文章重点或主旨密切相关。理解了题目,也就把握了全文。当然,针对文章题目提问最好要问到关键处,即文章的题眼。

例如,某位教师在执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时,针对标题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忘却”与“记念”是一对反义词,把它们并用不矛盾吗?2.作者为什么要“忘却”,能做到“忘却”吗?3.“忘却”一词的使用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标题是提问的重要切入点,而标题中的题眼对于提问的意义尤为重要,该案例中教师正是抓住标题的题眼“忘却”来做文章,设计的三个问题不但能引起学生探究和讨论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独特的标题,更重要的是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文章的重点和主旨。

五、寻找教学内容的可比因素提问

比较阅读是目前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选择课堂提问时,也可寻找教学内容的可比因素,以此作为切人点。语文教学内容的可比因素有很多。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是文本自身的比较,和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一是作者自身的比较,和不同作者间的比较。从不同文本间的比较来说,可比的因素有:写作背景的比较、体裁的比较、风格的比较、取材的比较、思想情感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方法的比较等。例如,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

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点的横向联系,加强知识迁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养成思辨的习惯与语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