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3

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王秀丽

王秀丽(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学风浮躁,缺乏钻研精神;技术至上主义,忽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照顾所有学生的需求;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等。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状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学风技术至上实践环节监督机制

承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任务已经有几个年头,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解决起来周期较短、操作性和可行性较强,但是有些问题的解决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教师、学生、整个教学管理部门、整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尽管如此,依然希望把这些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以期能在未来的几年授课环节及学生专业培养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一、学风浮躁,缺乏钻研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生成与传播越来越便捷,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浮躁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痛。即便是向来被称为净土的大学校园,浮躁之风同样日甚。即便浮躁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问题,但具体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风浮躁的问题依然值得引起重视。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广电编导专业的学生都为艺术类考生,这类学生大多活跃、积极,有创造力,重视实践。但是同时艺术类考生文化水平与普通考生相比要略有不足,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他专业学生在中学时期所养成的踏实勤奋、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在广电编导学生的身上并不明显。除此之外,这个专业的学科特点也鼓励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很容易动起来,但是很难坐下去。

二、技术至上主义,忽视基础理论课学习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特点是操作性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除此之外,广电编导的教学还要依赖强大的技术支持,如摄像机、导播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等。对机器的好奇以及对技术的崇拜使得学生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技术或者更直接说和机器等同起来,认为这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就是对各种机器设备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的学习,从而忽视对于其他基础理论课的学习。

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照顾所有学生需求

近几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火爆,每一届学生人数都多达200多人。人数如此之众,学生水平和程度参差不齐在所难免,而且往往各省招生的分数线有所差异,这就导致学生的基础有所不同,学生程度曾在较大的层级差异。入学时的程度差异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自己已有的基础出发会有不同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很难实现。当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领导以及授课教师普遍采取的方式是就低不就高。这种方式的弊病显而易见,某些程度较好的学生的进一步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使得这部分学生出现不满情绪,有时甚至会挫伤个别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广播电视编导这个专业的学科性质及学科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奇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环节。有些课程非常倚重实践教学,实践过程必不可少,如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纪录片创作,非线性编辑、摄影基础、摄像技术与艺术、导播艺术等等。这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往往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有时甚至会偏重于实践。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课程的实践过程无法限定具体时间及地点,人数的众多使得教师也无法实施全程跟踪指导的教学措施,往往依靠学生自觉按实践要求完成实践任务,依实践结果对学生作出评价并给予指导的方式组织教学。这种方式有其可行性,但是也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即学生实践的过程缺少即时的监督和约束,学生的即时表现授课教师无法随时掌握,给以适时的指导。

目前存在的问题给编导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虽然有些问题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但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尽早做出应对,才能尽早妥善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一个更趋完善的教学体系下学习。因此,依据在编导教学中积累的经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五、注重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学术兴趣,培养踏实肯干的学风

学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常抓不懈,引导与鼓励相结合,才能促成整体学风的改善。首先让学生意识到这种浮躁的学风在大学学习生涯中会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学与职业学校的最大差别就是不仅仅教学生掌握一门技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风气,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自我完善的能力。虽然现代社会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早已不是难以企及的象牙塔,大学生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天之骄子。但是大学以及大学生在社会中角色及地位的转换,应该成为大学培养模式及培养内容的出发点,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但是不能成为降低大学以及大学生自我要求的理由。尽管广电编导专业具有变化迅捷、操作性强的学科特点,但是学生也应重视人文素质的熏陶,注重学术风气的培养。

让学生意识到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的养成并非只在大学四年中发挥作用,有可能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传授不是单方面的传递,而是双向传播,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只有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以及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勤奋刻苦、踏实肯干的学风才有望形成。

六、强调基础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技术至上主义事实上是一种极端功利的学习心态,渴望短时间能眼见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欣喜的认为自己学到了东西。对器材设备的熟练掌握确实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但绝非仅此而已。学习绝不该具有如此的短视和功利心态。本学科开课计划中所设的文化类、文学类、新闻类以及传播类课程虽然因其学科特点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外在效果,但是在学生人文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是本学科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同样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好好掌握。编导人员的培养绝不仅仅是会扛摄像机、会剪片子就可以的,一个编导的水平也绝不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判定就可以断言的,事实上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形式层面,而是内涵层面。技术的领先很难保持,但编导个性魅力却能持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才是一个编导个性魅力的深厚基础和生命源泉。个性魅力的形成有其天赋的部分,同时学生时代的学习和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既强调专业实践课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基础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致偏颇。

七、课堂授课与其他授课方式相结合,因材施教

学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又编入同一班级同时上课,因此在授课环节中分层级地分别进行不同难度的教授几乎难以实现。但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并非要一味附就学生,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因此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专业基础适当的增加一些难度和深度,并即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作出调整。授课的环节就是从不会到会的环节,因此深度和难度的增加如果在控制范围内,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还有可能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照顾到了程度好的学生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多种知识传授方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课堂授课照顾大多数人的需求,同时结合课外的兴趣小组,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课外兴趣小组的成立及运行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全程适时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自发结合成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定期选择一个专业课题,课题的选择可以以学生自报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课题确定之后,小组成员随即展开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一个研究成果。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内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形成学生间的相互鼓励,相互帮带的学习风气。

由此可见,传统的课堂授课与灵活的课外活动小组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水平差异带来的需求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分别进行指导,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实实在在地做到因材施教。

八、在实践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学生互评与教师评测相结合

针对学生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监督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与教师综合评测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个实践环节能获得有效地监督,同时也最大化的践行了公平原则,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了最大限度的人人参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的方式共同承接实践任务。因为课程和实践设计的特殊性,教师全程跟踪很难实现,但是学生形成的实践团体往往是分工协作,集体参与整个实践环节的全过程。没有任何人比同小组的协作伙伴更了解彼此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及贡献度,也没有任何其他人比小组成员更适合对彼此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建立和完善学生团队内部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有利于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小组成员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协作意识能够迁移到其他的学习环节中去,此外教师参考学生互评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定,有利于实现公平原则,从而保持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固然能够弥补监督机制中存在的漏洞,但是并不能作为整个评价监测机制中的全部内容,学生互评与教师评测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完善整个监督评测机制。教师要始终把握主导权,以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上交实践作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以及对专业知识及技巧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专业实践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检测,还在于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把握能力,因此除了监督,教师还负有专业指导的重要任务。这部分内容是需要教师随时通过各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了解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进展和程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给予即时的指导。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学生专业培养上还处在探索和逐步完善的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作为一名专业课授课教师,在授课经验积累的同时,发现和反思这些不足之处,想办法寻找应对措施,以求能够更好的完善教学过程,更好的完成对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1]陈伟军.《教育学》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