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焦虑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ICU焦虑患者的护理

张丽敏

张丽敏(抚顺市中心医院辽宁抚顺113006)

【摘要】目的探讨ICU焦虑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ICU焦虑患者采用社会支持护理、水面护理、信息支持护理。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ICU焦虑患者的状况有所改善。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ICU患者的焦虑状况,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ICU护理焦虑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77-02

近些年,随着ICU病房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先进治疗和监测仪器应用于ICU内,使得危重病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在ICU密闭的生活环境和管理的特殊要求下,很多患者往往由于处在一种抢救监护危重患者的环境和自身危重的病情,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会产生睡眠障碍和精神症状等,甚至发生ICU综合征[1-2],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针对患者的焦虑问题,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

自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我院ICU收治患者77例,其中男49例,女28例,年龄33-74岁,平均51.23±6.44岁。入ICU原因:颈段脊髓损伤术后;食管癌或肺癌开胸手术后;心脏手术术后;其它病情危重需入ICU观察治疗的患者。

2ICU患者心理问题分析

2.1焦虑恐惧:来自家庭,工作,经济承受能力的影响,还有病人因疾病本身给身体和精神上带来巨大的痛苦,以及在治疗和护理中各项陌生的操作,这些因素都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

2.2烦躁不安:由于插管,无法进行语言沟通,不能表达自己情绪意愿,加之导管刺激,活动受限,病人常常烦躁不安。

2.3猜疑信任缺乏:患者认知、判断力低下,由于不了解医护人员的有关治疗、护理方面知识,猜疑医护人员对自己隐瞒病情,或因短期内疗效不明显,对自己的病情预后或医务人员失去信心和信任。

2.4孤独和沮丧:重症患者神志清醒后,精神常处于萎靡、瘫痪状态,其表现为反应淡漠,严重失眠。主要是由于患者术后有种“再生”的感觉,他们渴望得到亲人的照顾和精神安慰,而ICU患者多不允许亲人陪护,这会使患者倍感孤独和沮丧.

2.5抑郁和自卑:患者表现为忧愁、冷漠、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对治疗缺乏信心,与医护人员不配合,尤其是内向型性格的患者表现更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ICU的特殊环境给病人一种压抑感;病人为丧失某种生活能力而闷闷不乐;病情危重时对治疗失去信心。ICU患者需要连接着多根导联线或留置有各种导管,使患者有一种强迫静卧和捆绑感,此外,为便于操作,留置尿管及观察病情,ICU病房的患者大都全身裸露,患者感到个人空间被侵犯、隐私权被剥夺,产生自卑心理。

3.护理

3.1信息支持护理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探讨患者目前最需要的信息以及接受信息的最佳时间。在对患者进行操作前前患者解释原因,包括输液的药物,治疗的疾病,抽血的目的,各种留置的管道以及各种监护仪,让患者切身体会到一切为了患者的康复。适当在患者面前讲诉一些正性因素,积极的治疗结果以及化验结果,让患者感觉到自己的病情正在慢慢变好,使其树立战胜疾病、乐观的精神。患者对当前的治疗有疑问时应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个脾气特点,耐心、深入浅出的讲解患者当前的病情和治疗方法,渐渐的让患者了解到自己的预后。在抢救室进行其他患者的抢救时要尽量被其他患者听见或看见,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与患者共同回顾信息反映给其带来的感受,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

3.2睡眠护理护理人员要掌握患者以往的睡眠时间以及宣教睡眠对病情康复的重要性,保持病区的清洁与安静,加强病区的管理,睡眠前可适当听些促进睡眠的音乐,睡前可泡脚以促进其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对于睡眠不佳者可适当给予安眠药物。

3.3社会支持护理护理人员要增加巡视病房的频率与时间,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患者足够的家庭和医疗支持,并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适当增加患者家属的探视时间,多与患者分享快乐、愉快的事情,噂嘱患者家属与患者多谈论家庭的事情,寻找到让患者牵挂的家庭因素,使其内心拥有一种被家庭重视的感觉,增加其内心对康复的愿望,减轻其内心的孤独寂寞,使患者最终能够最大限度配合治疗。

3.4护理服务规范化、情感化、人性化首先,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合理安置治疗体位,指导患者掌握肌肉放松和调整呼吸的方法。做护理时,护理人员态度认真、操作轻柔、动作敏捷,主动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性格特征、生活习惯,根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制定护理计划,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影响病人定向力的药物。再次,注意患者自尊心的维护,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全身裸露的次数和时间,在为患者做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以及患者解大小便时,要随时给予遮挡。

4.结果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所改善。

5.讨论

研究表明,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患者处于疾病状态中的焦虑和恐惧情绪,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3]。所谓信息支持主要包括:引导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增加患者积极的康复欲望;减少因不了解治疗进展而造成的焦虑、紧张情绪。ICU内特殊的病房环境,气氛紧张,而医护人员往往又忙碌于抢救、治疗等,与患者的交流有限,因此,与患者必要的交流十分必要,信息的支持能够满足患者对信息的需求,降低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情绪。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否与焦虑情绪的产生有很大关系,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4]。据调查,焦虑的产生于家庭、社会的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平时得到朋友、家人、单位的支持更多,则其焦虑程度越低[5]。本文表明,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将信息支持、社会支持和促进睡眠合用促进患者焦虑情绪的减轻,促进患者心理的健康,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杨,洪蝶攻.ICU急性创伤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现代临床护理。2008,7(7):46-48.

[2]曲冬梅.ICU苏醒病人的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11(25):899-900.

[3]景璐石,冯军,唐风鸣,等.术前信息支持系统与一般心理护理干预手术患者恐惧性焦虑的效果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478-3479.

[4]BroadheadWE,KaplanBH.Theepidemiologyevidencefora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supportandhealth.AmJEpidemi01.1983,117(5):521-537.

[5]李晓琳,姜秀文.心内科监护室患者焦虑因素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的探讨.上海护理,2005,5(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