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内科抢救室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1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内科抢救室的临床应用

章胜洋

湖北省咸宁市咸宁第一人民医院邮编437000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内科抢救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8月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内科患者244例,通过奇偶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22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急诊分诊流程,予以实验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比两组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急诊分诊流程后二次介诊率为12.29%,实验组患者经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诊断后二次分珍率为4.09%,实验组患者分诊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内科抢救室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能有的将不同程度的患者分诊到相对应的区域,降低二次分诊的机率,为患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死之率、病残率。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急诊内科;抢救室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医院急诊内科抢救室实际运行效果的装置之一,其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与特征,因此,本次研究探讨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7月~8月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内科患者244例,通过奇偶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2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例数为76例,女性患者术例数为46例,最大年龄为64岁,最小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48±5.6)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例数为79例,女性患者术例数为43例,最大年龄为63岁,最小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9±6.4)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即未产生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无阵发性心房颤动、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晚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症。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分诊流程,具体内容为: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即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分诊。对于危及生命的急重症患者,立即送入红区进行抢救;对于普通患者则送入黄区救治,一般患者送入绿区诊治。、.

1.2.2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进行分诊处理,具体内容为:接受医生的及时评估,并将结果输入到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中。待患者就诊后,立即按照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中的五项指标(收缩压、意识、呼吸频率、体温、心率)进行评分,并依照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进行分诊,全程跟踪患者的去向及病情的转归,包含转院、死亡、急诊留观、专科病房、ICU这五类。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会根据输入的评分数据,直接显示出患者对应的级别,医生则可以直接按照显示出的级别对患者进行合理分区,并确定出对患者进行观察的频次。

1.3评定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去向、转归、二次分诊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度。按照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评分标准,将不同患者病情的评估结果分为四个等级:0分为四级;1~2分为三级;3~5分为二级;超过5分、低于5分但有严重指标、单项大于5分为一级。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对本文研究的244例患者所有数据予以计算处理,两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率对比用率n(%)的形式表示,予以卡方处理,P<0.05为显著性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织患者中,进行二次分诊的患者例数为15例,二次分诊率为12.29%,实验组患者中,进行二次分诊的患者例数为5例,二次分诊率为4.06%,实验组患者的二次分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即产生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急诊内科抢救室的工作重点,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建立,则可以用于对急诊患者的病情分析评估,医护人员按照相关的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分诊,确定不同严重级别的患者,并将患者划分到相应的就诊区[1-4]。根据本组研究结果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二次分诊率,提高分诊准确率。因此,在急诊内科抢救室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能有效地将不同程度的患者分诊到相对应的区域,降低二次分诊的机率,为患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病残率。

参考文献:

[1]郑增强.院前急救中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内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111-112.

[2]曾鉴洪.修订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性腹痛患者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0):13-14.

[3]林月娇.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C].//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论文集.2014:902-902.

[4]吴晓东.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内科抢救室的临床应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