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

/ 2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

吴洁

吴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ICU辽宁抚顺113008)

【中图分类号】R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97-02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预防

中心静脉导管(CVC)常规用于ICU中各种监测、治疗,在ICU的救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但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有创操作,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且留置时间较长,必然增加人体感染的机会,随之而来的相关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也逐年增加。因此,针对我科今年50例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感染的发生做出总结,综述如下。

1危险因素分析

1.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1.1.1置管部位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穿刺部位有关,其中以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高,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居中[1]。

1.1.2导管留置时间理论上置管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2]。

1.2病人因素

机体免疫力—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也与患者自身抵抗力密切相关,如果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疾病或病人自身情况差如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使CVCRI明显增加。

1.3医护人员相关因素

1.3.1无菌操作不规范。医护人员在穿刺操作或置管护理过程中无菌观念欠缺、操作欠规范,以及对手卫生重视不够,都可使病原菌通过接触传播而致感染。

1.3.2治疗操作过程中受到污染。

1.3.3忽视对导管的护理。通过导管接口给药不按规范操作,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2预防

2.1无菌技术操作

操作前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认真洗手;穿刺成功后,CVC的维持主要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目前认为病人皮肤和医务人员手是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对操作者手和病人皮肤广泛严格消毒。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局部使用无菌巾,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插管部位用安尔碘严格清洗及消毒,消毒皮肤范围直径不少于20cm,每次消毒二遍,待消毒剂完全晾干后再进行穿刺。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感染。

2.2选择穿刺部位

皮肤细菌密度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成人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较高,CVCRI发生率亦较经锁骨下静脉为高。原因是下肢静脉血流相对缓慢,长期卧床易形成静脉血栓;股静脉靠近会阴部,皮肤易污染,细菌容易入侵定植。颈部被毛发覆盖,细菌密度也较高,故锁骨下静脉置管比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更为理想。

2.3保持输入液体的无菌状态

医务人员在工作台上配置液体,防止配液过程中受污染,现用现配,24小时内应输完。在输入完TPN或血制品后应立即更换输液器,并经常冲洗管道,可降低CVCRI的发生。此外减少导管中不必要的装置和用途,也可以减少CVCRI的发生率。

2.4导管的护理和观察

各班护理人员要严格巡视,通过导管接口给药、采血、冲管、封管时,操作者应先洗手,戴一次性洁净手套,按无菌操作原则消毒导管接口及肝素帽,避免污染。给药前需抽回血,以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常。发现输液系统有漏液、漏气时及时更换,输液导管、三通及接头更换1次/d。滴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封管后用无菌纱布包好后妥善固定于皮肤上。认真记录置管和更换敷料的操作者、日期和时间。观察感染征象:局部感染主要是皮肤发红、肿胀、温热、触痛及分泌物流出;全身感染主要是菌血症、轻微的发热颤抖、极度疲倦、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一旦出现相关的感染迹象即予拔管并送检。

2.5合理选用敷料

目前已广泛使用一次性透明敷料进行置管部位的覆盖,其质软、较薄、易于观察、舒适。而无菌纱布能够增加局部的通透性,减少创口局部渗液等的残留,因此如果置管部位渗血,那么纱布应该成为敷料的首选。无菌透明敷贴每周更换2次,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

2.6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

加强相关培训,管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对护理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规范、标本采集等知识的专题讲座和培训,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预防医院感染发生。在对病人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如口腔护理,吸痰等,应避免唾液、痰液污染中心静脉导管,一般在病人置管的对侧操作。

2.7增强病人机体抵抗力

对于年老体弱,有基础疾病者给予营养支持,能够进食的病人,鼓励多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不能进食的病人,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染。

2.8及时拔管

护士每班评估病人,最大限度地减少导管使用天数,降低CVCRI的风险。

总之,避免CVCRI的关键是预防,操作人员应经过严格培训,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将危险因素降低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肖一珍.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l3(1):94—95.

[2]江宏.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