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气分析标本的质量控制

/ 2

浅谈血气分析标本的质量控制

王薇曲春红

王薇曲春红(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64-02

人体的体液环境必须具有适应的酸碱度,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和生理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气分析在现代医学科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血气分析在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特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监护更为重要。血气分析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要做好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减少人为因素,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结果,就必须做好血气分析前、标本采集、标本运送、血液保存、标本检验等环节。现笔者将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归纳如下:

1患者的准备

1.1操作前准备

患者应安静,体位舒适,不紧张。患者的忧虑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故应安慰患者。操作者应用柔和的安慰性语言法使患者感到舒适。由于害怕取样,有些患者呼吸急促,引起pH和PaO2增加,PaCO2减少;另一些患者瞬间憋气,引起pH和PaO2减少,PaCO2增加,因此,在采样时应注意提前与患者解释采集血液的作用,以及发生问题的后果,使之保持情绪稳定,穿刺时要准确到位,一针见血,尽量减少患者痛苦。

如遇非卧床患者可让患者卧床休息3-5min后再进行采样,正在哭闹的婴幼儿则不宜采集血样。

1.2采血部位:动脉

理论上全身任何动脉采集的血液都能用于血气分析,如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等,但最理想的是桡动脉,因位置浅表、易于触摸,且动脉供血区域侧支循环丰富,周围无大的静脉伴行,可避免误取静脉血。依次还有肱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但后两者均有静脉伴随,侧支循环不良,不是理想的采血部位。肱动脉采血易取坐位或平卧位,股动脉采血应平卧位

2抗凝剂用量与浓度的选择

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必须加入适量液体肝素抗凝剂,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标本分析结果,量多可造成血液稀释产生测量误差,量少起不到抗凝作用,易产生凝块。因此,要保证结果的准确,应控制液体抗凝剂对血标本的稀释比例,一般比例应<5%,有资料表明在不影响抗凝的前提下,肝素浓度越低越好。采集完成后立即用胶塞封好针头,然后混均,避免凝块产生,立即送检。

3气泡混入

常见于注射器乳头与针头衔接不紧密及抽血完毕时,未及时封闭针头造成标本中进入空气。空气中的PO2高于血液,PCO2低于血液。空气与血液中气体进行平衡,使血液中PO2升高,PCO2下降。采血时如有气泡进入,待取好血及肝素混合之前排出气泡封好口,可使分析结果影响减小。

4注射器的选择

做血气分析时,不同质地的注射器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对其结果有明显影响。目前临床上,一次性注射器已普遍取代了以往常用的不透氧气的玻璃注射器。有资料报塑料注射器抽血后存放15分钟后PCO2就开始下降,故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液标本后,应立即送检。

5血气标本的保存

采集标本后要立即送检,血液不宜放置过久,因为细胞代谢仍在进行。例如白细胞增高时PaO2迅速下降现象,但此时PaO2很低的血标本放置过久,空气中的氧可进入而导致假性增高,通过对放置时间的延长,实验室作出结果比较0.5h内pH、PaCO2、PaO2结果变化不大。存放1、2h后pH、PaO2逐渐下降,PaCO2逐渐上升,与及时测定结果相比变化较大。如果定标未能通过,不能在30min内测定,必须把标本置于冰箱或碎冰水中保存

6药物也会对血气分析造成影响

①输注脂肪乳剂应12h后采血。②大量用青霉素钠盐、氨苄青霉素前30min采血。③Na2CO3、利尿剂、谷氨酸钠、保泰松、阿司匹林等可使pH值升高。④四环素、异烟肼、降糖灵、氯化钠等会使pH降低。⑤尿激酶可使PaO2升高。⑥杜冷丁、海洛因、异丙肾上腺素可使PaO2下降。所以分析血气结果时,一定注意药物对结果的影响。

7应每日用最少两个水平质控液做室内质控,如有失控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做好相关记录。要参加省级以上的室间质量评价,以了解所测定项目的准确性

8测定结果的分析

血气测定结果出来后,pH和血气测定经常作为急诊试验,用于确诊及进行治疗,它可随时反映患者的酸碱状态以及供氧情况,检验人员应根据实验结果、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取样时间、患者代谢状态(休息、工作)、吸氧情况、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等检验结果]这些十分重要的资料,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当有明显异常结果时,及时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排除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因素,复查结果,及时审核报告结果。血气分析是抢救重症患者的重要检测项目。因此,质量控制工作十分重要,通过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树立质控意识,才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信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彭黎明,王兰兰.检验医学自动化及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9-463.

[2]张建秀,王光红.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控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5):700-701.

[3]刘宏.血气分析前的准备[M].北京: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