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社区老年人合理用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斗门社区老年人合理用药分析

陈亚萍

陈亚萍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卫生院药剂科312071)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355-01

老年人因常并存多种疾病,日常用药现象较为普遍。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用药现状,为制定合理用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与我院慢病管理医生一起下村,对我斗门社区老年人用药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此调查为我现报告如下。

1社区老年人用药现状

一直以来合理应用药物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疾病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都是医疗的焦点问题。对社区1592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了用药统计,有8%的患者同时使用2~3种药物;70%的患者使用4~5种药物;22%的患者使用≥6种药物。45%的患者为自行去药店购药服用,55%的患者为去医院或社区医疗点配药服用。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机能减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功能降低,因此,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多。有资料表明,成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1%,而60~69岁者为15.6%,70~79岁者为21.3%,≥80岁者为25%。因此,指导老年人如何合理用药是社区老年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老年人用药的相关因素

2.1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2.1.1吸收老年人胃黏膜萎缩及胃壁细胞功能减退,胃酸分泌减少,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血药浓度降低。老年人肌张力下降,胃肠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使药物到达小肠的时间延迟,导致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延长,影响药效的发挥。

2.1.2分布老年人体液总量随年龄而减少,脂肪组织增加,非脂肪组织减少,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减少,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高。血浆蛋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药物血浆蛋白的结合量减少,血中游离的有活性的药物浓度增高,从而增强了药物的效应,同时也易引起不良反应。

2.1.3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重量减轻功能性肝细胞数量及肝血流量减少,这些因素使药物代谢缓慢,药物半衰期长,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加。

2.1.4排泄老年人肾实质重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使肾脏的过滤、分泌及重吸收能力降低。经肾排泄的药物在老年人体内消除缓慢,药物的血浆浓度较高,半衰期延长,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调整给药剂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2.2药物的联合使用老年人患病的特点是“一人多病”。多病,意味着用药品种的增多。多种药物的使用,增加了药物之间有益和不良相互作用的机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用药品种多少有明显的关系。有文献报道,同时用药种类≤5种、6-10种、11-15种、16-20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从3.5%\10%\28%上升至54%。

3老年人合理选药的原则

3.1严格掌握适应症针对主要疾病选择最合适的药物,遵循以最少种的药物、最低的有效剂量,达到最有效的效果。既要考虑到疾病的性质,又要考虑到器官的功能状态,恰当的选择药效可靠、作用温和的药物,排除禁忌症。联合用药前,要充分了解每一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配伍禁忌,确保用药安全。

3.2用药剂量老年人用药剂量应遵循从小剂量开始的原则,逐渐增加到合适的剂量。一般来说,≥50岁者的药物使用应随年龄增大而减小,60-80岁使用成人剂量的3/5-4/5,80岁者应为年轻人的1/2。对一些安全范围小的药物,使用时剂量应作进一步调整,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体现个体化给药的原则。

3.3提高用药的依从性老年人因记忆力衰退,漏服、错服、多服现象经常出现,因此,治疗方案尽量简单。例如:高血压者,最好选择长效制剂,每日单次给药。

3.4掌握最佳的用药时间根据不同的药物,掌握好服用时间。例如:对胃肠有反应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促消化、抗酸药宜在饭前服用;而降糖药需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因此,掌握好给药时间可以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年人合理用药须结合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最简单有效的方案。用量要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个体化用药。联合用药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用药,保证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