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也要讲究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也要讲究策略

曹冬梅

曹冬梅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一小学341400

摘要: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是师生间一种“师批生改”的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导致学生机械性地完成作业,教师机械性地批阅作业。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批改作业就更应该注重体现作业的激励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批改多样化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这项工作可使教师和学生迅速准确地得到教和学的信息反馈,从而调整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批改作业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遵循一定的规律,探索好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丰富批改符号,引导学生主动纠错

引入作文批改中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批改符号,并补充了“\“?”“”“☆”等数学批改符号,并赋予符号标识不同性质的错误功能,以弥补用原有的“√”和“×”批改时由于反馈信息量小而造成的校正措施不力,学生订正应付、易形成问题遗留等不足。当学生在解题时出现计算错误时,用“\”提示学生订正时要注意仔细计算;当学生因不仔细抄错数据时,可用“”标出错误数据,提示学生订正时纠正;当学生解题或推理过程有缺漏时,用“……”提醒学生在订正时将缺漏的过程补充完整;当学生解题过程的推理条件不充分,或对题意的理解有误时,用“?”提示学生订正时并注意审题,关注推理依据;当学生解题方法较为巧妙时,可用“☆”进行表扬鼓励。运用这些数学符号批改数学作业时,既简洁又实用,避免了一个大“×”对学生解题全盘否定,增强了作业批改的指导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订正时有针对性地自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纠错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师批改订正作业的效率也随之提高。

二、“巧用眉批”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以往的作业批改,教师一般会在答案正确、书写端正的作业批上“优秀”“良好”等批语。长期采用这样一种批改方法,会使学生缺乏新鲜感,将作业放到身边,看一眼就过去了。这种方法起不到矫正反馈的作用,更谈不上关注学生内在需要。

那么,如何让作业的批改符合我们新课程的要求、顺应儿童的心理,让作业的书面批改形式成为学生与教师心灵沟通的桥梁呢?将语文教师常用的眉批法引入数学作业批改中,不失为一个成功的举动。具体做法是,在学生作业本的旁边留出一小栏,用于书写教师评语、学生意见和分析错误原因等。当学生有巧解、妙解及灵活答题法时,教师即在题边眉批栏中,加以“富有创造”“解法巧妙”“你很聪明”等简明评语,以肯定成绩、鼓励进步,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继续努力:当学生作业错误或有疑问时,教师可以写上“想一想”“验算一下”等眉批,要求学生订正并写出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能有的放矢地改正错题,使学生更有信心地自主探究;当学生因贪快而忽视作业书写格式时,教师可以用“不该出现的错误,很可惜!下次一定要注意”等简短而富有情感色彩的评语。

三、作业面批,提高效果

教师批改作业是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学生学习信息,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为了使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数学作业感兴趣,我在批改数学作业时,一改以往那种把作业本统统抱进办公室,背着学生,由老师一手包办的批改作业方法,而是尝试走到学生中间。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一边巡视学生做作业,对个别作业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一边有批点、有目的地批改作业,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粗心的学生及时叮嘱,使其细心答题,减少“笔下错”。而对于比较优秀的作业,我则采用在课堂上及时表扬的激励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犯错”的机会大大降低,作业完成的正确率自然得到提高,学生们更是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面批作业是课堂教与学的沟通,是使教学过程和谐融洽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师生共批

师生共批,主要是课堂作业的批改,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首先是教师批一部分,学生批一部分,每堂课的巩固练习时间,先完成的由教师批阅,并予以全班表扬,调动积极性,并让前几名的同学批阅后几名的学生,最后汇报汇报学习成绩,让学生在“我一定能超过他的氛围中竭尽全力去思考问题,人人争第一。”其次是学生互评。让学生自带红笔,练习完成之后交换批阅,可以前后或左右,或组与组交换等,再由老师讲出正确答案时,让学生互评,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做的好的同学给予口头表扬。

参考文献

[1]杨立刚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1)。

[2]张笑雪如何弥补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之间的差异[J].宜春学院学报,2010,(03)。

[3]赵丽霞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究[J].教育探索,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