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肌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内翻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痉挛肌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内翻的影响

王丽

王丽(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01404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101-01

【摘要】目的探讨痉挛肌治疗仪对偏瘫患者足内翻的影响。方法60例足内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痉挛肌治疗仪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踝关节临床痉挛指数(CSI)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SI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D608型痉挛肌治疗仪对偏瘫患者足内翻的异常模式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足内翻痉挛肌治疗仪

脑卒中或颅脑损伤后,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偏瘫侧肌张力增高并伴腱反射亢进,出现肌肉痉挛。小腿三头肌痉挛是引起偏瘫患者足内翻和偏瘫痉挛步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我们应用SD608型痉挛肌治疗仪作用于小腿三头肌、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以期改善偏瘫患者的足内翻。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与分组2011年1月~2012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入选标准并完成临床观察的病例60例。入选标准:①脑卒中患者,包括出血性或缺血性;②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经头颅CT和MRI确诊的初次发病者;③年龄40-60岁;④发病2个月以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者;⑤存在痉挛性足内翻。

6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n=30),平均年龄(51+21)岁,病程(30+18)d;对照组(n=30),平均年龄(56±15)岁,病程(37±18)d;两组间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对足内翻下肢施以神经促进技术为主的手法治疗;此外还进行以下训练:①小腿;头肌牵拉:徒手或站楔形板等;②诱发足外翻主动运动训练;③在矫形镜前纠正异常步态,正确指导步行模式;④佩戴矫形支具、足托[1]。

1.2.2观察组在应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痉挛肌治疗仪。采用SD608型痉挛肌治疗仪,将A路的2个电极放在小腿三头肌肌腱处,B路的2个电极放在胫前肌或腓骨长、短肌肌腹上。脉冲宽度0.3ms,脉冲周期1.5s,延时时间0.1s,输出强度1A,以引NIf-N明显的收缩反应为度。每次治疗20min,每天1次,共4周。

1.3评定方法治疗前后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SpasticityIndex,CSI)评定踝关节的痉挛程度[2]。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a=0.05。

2结果

两组踝关节CSI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SI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CSI比较

注:a: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b: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痉挛是感觉运动系统的功能障碍,其特征是速度依赖性的肌张力增高并伴随腱反射亢进,是肌肉牵张反射亢进所致,也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之一。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因小腿三头肌痉挛引起的足内翻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步态和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2]。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利用神经发育、神经生理学基本原理,通过刺激感觉、运动神经,调整其兴奋性,抑制异常病理反射和病理运动模式,引起并促进正常反射和建立正常运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痉挛肌治疗仪配合治疗。痉挛肌治疗仪是专为痉挛性偏瘫患者而设计的一种低频脉冲治疗仪。该治疗仪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交替输出波宽与频率均可调的两组脉冲,通过A、B两个通路对痉挛肌和拮抗肌产生交替刺激,利用先后出现的两组脉冲,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并提高拮抗肌的肌力,可有效地降低肌张力。本组观察证明,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能使患者足内翻的异常模式得到明显改善,加快恢复进程,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于兑生,恽晓平.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窦祖林.痉挛的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