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应对小儿术后急性疼痛10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1

术后镇痛应对小儿术后急性疼痛100例临床观察

冯宇

(长春市儿童医院麻醉科吉林长春130061)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观察术后镇痛应对发生小儿急性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小儿外科ASAⅠ~Ⅱ级手术患儿100例,男79例,女21例,年龄1~10岁,体重10kg~50kg。本着自愿原则,经患儿监护人同意,使用一次性电控式电子镇痛泵,做术后镇痛治疗。最终83例同意使用术后镇痛,17例不同意。随即将患儿分为两组:M组(术后镇痛组)、N组(不做术后镇痛组)。M组患儿术闭出手术室前,配制枸橼酸舒芬太尼1.5μ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50ml。将镇痛泵外接在患儿外周静脉,3ml/h持续静脉泵入。结果:M组83例全部0分;N组17例仅2例0分,其余15例评分1分。结论:术后镇痛减轻或防止了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无疑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过程。因此,为了病人的术后安全,十分有必要开展术后镇痛。

【关键词】术后镇痛;小儿;术后急性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3-0179-01

疼痛是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疼痛是主观的,每个个体都是从早期与损伤有关的经历中学会了应用疼痛这一词汇。由于小儿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对于术后引发的急性疼痛刺激会对小儿产生强烈的心理、生理变化,首先就是哭闹不安,对周围环境产生恐惧,严重的可以引发全身系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尤其值得麻醉医生引起重视。本文旨在观察术后镇痛应对发生小儿急性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选择小儿外科ASAⅠ~Ⅱ级手术患儿100例,男79例,女21例,年龄1~10岁,体重10kg~50kg。本着自愿原则,经患儿监护人同意,使用一次性电控式电子镇痛泵,做术后镇痛治疗。最终83例同意使用术后镇痛,17例不同意。随即将患儿分为两组:M组(术后镇痛组)、N组(不做术后镇痛组)。M组患儿术闭出手术室前,配制枸橼酸舒芬太尼1.5μ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50ml。将镇痛泵外接在患儿外周静脉,3ml/h持续静脉泵入。

2.结果

我们分别在术后不同时间段对100例患儿进行了观察。依据表1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分。

3.讨论

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可以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管栓塞、心肺并发症以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除了手术因素和病人本身因素外,术后疼痛和应激反应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术后急性疼痛可以引起机体释放儿茶酚胺、醛固酮、皮质醇、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等内源性物质。这些激素直接作用于心机和血管平滑肌,并且通过体内水钠潴留间接地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1]。一般来说应激反应的程度取决于病人所经历的手术大小,手术创伤越大,术后伴随应激反应的不良影响也越大。开展术后镇痛的意义在于,不仅减轻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还提高了患者的自身防止围术期并发症的能力。减少了术后体内儿茶酚胺和其他激素的释放,降低心率,防止术后高血压,从而减少心肌做功和氧耗量,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还可加快恢复患者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减少术后患者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一项回顾性调查指出,术后有40%的患儿主诉中提到重度疼痛,其中有16%没有应用镇痛药物,即使使用了镇痛药也有50%的患儿剂量不足[2]。过去小儿术后镇痛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重视,原因不外乎:小儿的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善;早期的痛苦经历不会对今后的行为和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医务人员对于小儿痛觉感知能力知识的缺乏;医务人员害怕与镇痛药物相关的副作用等。近10多年来,愈来愈多的小儿麻醉医生开始重视小儿术后急行疼痛。

术后镇痛减轻或防止了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提高了患儿术后舒适度,无疑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过程。因此,为了病人的术后安全,十分有必要开展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在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杭燕南.当代麻醉学与复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6.

[3]康艳玲.护理干预对小儿术后疼痛及其母亲焦虑状态的效果评价[D].吉林大学,2015.

[4]卢宗耀,冯力.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2:153-155.

[5]王维明,杜立华.小儿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30:390-392.

[6]周燕艳.术后急性疼痛治疗的新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2,05:34-38.

[7]潘道波,朱兰芳.小儿急性疼痛治疗——神经生物学与药理学的某些进展[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