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浅谈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何浏

何浏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长冲铺中学422900

【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获得成长的一个主要途径。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学校的语文教学是拉近了学生与阅读之间的距离,还是拉远了这个距离?阅读不是教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愉悦的体验,是学校、家庭、社会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带领学生在其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词】阅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10-128-01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同时,《义务教育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标准》提到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与《大纲》中提到的“自学能力”都是从长远发展、素质教育的角度,表达了希望通过阅读来带领学生在其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的期盼与要求。

一、树立意识:阅读是一份礼物

虽然《标准》和《大纲》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做出了合理明确的定位,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没有往这个方向走。语文教学中阅读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做题与考试,学生在做阅读题中慢慢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学校的语文教学,是拉近了学生与阅读之间的距离,还是更加拉远了这个距离?法国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在其自传体小说《上学的烦恼》中说到,他自小就讨厌阅读,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受书本眷顾、也不受老师青睐的差生。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涯对他简直是灾难。这本书曾高居畅销书的榜首,看来学生时代与之有着同样糟糕体验的读者还真不少。佩纳克日后碰上了一位教导有方的恩师,这才开启了对阅读的终生挚爱。后来佩纳克也当上了老师,也遇到了像他当年一样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于是他总结自己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就学生阅读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并结集成《宛如一部小说》一书,其核心要旨是:阅读是一份礼物。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为了做好阅读题,为了考得一个好分数。在小学和中学整个求学阶段,学生被迫做大量的语文阅读题:概括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分析,猜测某一句的意图等等各种让孩子无法安心阅读的条目。另外老师会给学生布置有关阅读的作业,经常是写读后感,完成这些作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望而生畏,书从此被扫地出门。这种命令式的,带着明确工具性的阅读让学生抗拒阅读,抵触阅读。佩纳克在书中说到,与阅读和解的唯一条件是:将阅读当成一份礼物送给学生,而不要索要任何交换物。等,然后等。不要压迫好奇心,而是唤醒它,唤醒学生对阅读的兴趣。1

二、兴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对于孩子来说,书本却是其童年的灾难。因为家长、老师往往是通过命令的方式去强制孩子阅读。孩子并没有足够大的好奇心,以将书本这座大山物尽其用;所以需要把书本变成生产快乐的工具,很快,不用老师、家长命令,孩子也能如鱼得水般地在书籍中获得快乐了。

老师、家长经常绞尽脑汁,寻求各种最佳方式来教孩子读书认字,像变戏法一样变出各种卡片,有些孩子家里甚至贴满了五彩的贴纸……其实有一个法宝比所有一切都更加有效,但人们总是舍本逐末,这个法宝就是阅读的欲望——阅读兴趣。先激发孩子的这种欲望,之后一切就好办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现实的兴趣才是最大的动力,是能带他走得越稳越远的唯一动力。”2

三、从阅读兴趣到阅读能力

(1)家庭:勾起孩子对阅读的渴望

教育根据其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每一种类型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们对阅读的重视度正在提高。这当然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现在一些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通过睡前阅读的形式,给孩子朗读故事书,或者是自己编故事给孩子听。几年下来,家长通过编织各种跌宕起伏的故事,给尚且不能自主阅读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时期,其实家长已经勾起了孩子对于阅读的渴望。有了渴望就有可能转化为兴趣。

(2)学校:搭建学生-阅读-教师三角关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在入学前建立的对于阅读的渴望应该在学校得到强化与满足,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学生,尤其是学生大声诵读课文。学生诵读当然是必要的,可是教育者去忽略了一个事实:学生在诵读的时候读来往往是有口无心,文本内容没有进到学生的大脑中去。那么该如何弥补学生诵读的缺陷呢?

佩纳克在书中谈及其关于“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一些方法,其中第一个就提到了老师为学生朗读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朗读是对家长睡前故事的一个延伸与升华。上课时直接拿出一本适合学生的小说,朗读给学生听。不提问,不布置作业,不要求做笔记,也不拿名词解释、段落分析来折磨学生。慢慢地,学生就会上路了,他们会自己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说明他们在积极思考。再后来他们会在教师朗读之前就把书看完了。这就达到了教育的预期效果了。

阅读的乐趣近在咫尺,却被青少年们束之高阁,因为他们暗地里害怕。害怕书本的厚度,害怕书中一大堆不认识的字。他们从内心深处抵触书籍。通过搭建学生、阅读、教师的三角关系,教师充当学生与文本的媒介,用声音去促成学生与书籍的和解,免除学生阅读的压力。教师通过朗读将书本里的文字生动化了,形象化了,自然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

但是很快,学生会不再需要老师的声音。因为这个时候学生需要以自己的声音去阅读,以自己的内心去解读文本。教师只是这个三角关系中的媒介。当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踮着脚尖悄悄离开。3

正如佩纳克所说,一旦吊起学生的胃口,他们“自然会继续探索之路,从小说追踪到作者,从作者追溯到作者所处的时代,从读过的故事发散到故事的多重意义”。

但是教师为学生朗读的方式还不够,还需要对文本加以讲述。教师通过奉献自身的知识宝库,引导学生往更多方面思考,以此来加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这样下来,教学计划能够完成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大大地勾起,他们会主动阅读书籍。在这一个令人欣慰的过程中,学生的汉字积累会大大超过预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会慢慢提升,思维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与此同时学生人格和修养会慢慢得到培养,一切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法)达尼埃尔•佩纳克.宛如一部小说[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法)达尼埃尔•佩纳克.上学的烦恼[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商务印书馆,1978.

[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0.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注:

1.本文主要参考佩纳克《宛如一部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达妮埃尔•佩纳克(Daniel

Pennac,1944-)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名教师。

2.原文出自卢梭的《爱弥儿》。

3.参考佩纳克《宛如一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