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朱小红

朱小红(河南省民政学校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摘要:当前中专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存在一定的困境。中专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效率,需要从优化中专学校的人文教育环境,重视提高语文教师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困境对策

职业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教育水平基础上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教育,为社会养各类的专门人才。中专学校直接为企业培养劳动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为学生的现实就业做好准备,又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既要使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的初步训练,又要让他们受到未来劳动者理应受到的科学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中专语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优劣。然而,在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偏颇,中专语文教学处于一个狭窄的夹缝:一是处于教育过程的夹缝: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之间,既不像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语文那样举世瞩目,又没有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教育那样的优越处境,带有一种不伦不类的非正规性,社会认同感弱;二是处于专业教育的夹缝,中专学校以专业教育为主,语文教育论为副科,具有突出的附属性和学校课时分配不平衡性;三是处于研究对象的夹缝,不像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和语文教育那样倍受多方关注,研究者众,而是遭到忽视,无关痛痒。中专语文教学处境尴尬,失去了它应有的位置。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如:新生的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学生重专业课学习,轻文化课学习;就业难,学习无动力;缺少主动性;学生怕吃苦,贪享乐等。结果,中专生语文水平普遍成问题。有关调查显示:“一是语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堪忧。在对名家名篇熟悉程度的调查中,答对一半的只有38%,在有关理解能力的两项测试中,正确率分别只占38.79%和35.28%。二是阅读能力较差。在相关的两项调查中,60.04%的学生偶尔用语文中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日常阅读的文章,还有24.35%的学生从未用过。三是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尽人意。有关24.68%的学生不知如何作五分钟的即兴演讲,16.36%会偏离主题,68.7%的学生认为在写作计划总结时语言文字表达方面有困难,公开发表文章的几乎为零。”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专语文课堂教学处境尴尬,改变教学的无效状态是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今天谈语文教学改革,向就是大幅度地提高效率”。中专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有从转变教学观念着眼,在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及内容上谋求突破。

一、优化人文教育环境

教育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主”观念,“人本主义又亦是以更看重人的自由、人格,以人的基本地位为前提来观察世界的思潮”。要加强以语文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语文学科地位,切勿让民族浓厚的根基文化在经济时代的浪潮中被冲淡冲垮。在政策方面,确立中专学校发展和改革的人文目标,重视人文教育。中专学校不应削弱语文教育,而是要继续加强,增加课时量。21世纪是一个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接受新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价值观念、新的心理品质和新的知识体系。广博的基础文化、扎实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综合技能、健全的体格特征、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广泛适应性等,是任何一个想在社会中谋得良好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个体所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一些素质要求与个人的语文能力密不可分。因此,中专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亟待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亟待共同为后来者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系,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它也是中专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延伸。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我们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人文素质的提高和符合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在校园里学习的文化知识和特殊的理论道德教育要求,便会成为中专生的行为价值取向,激励着中专生追求真理和发展文化。这些对中专生的就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专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发挥语文第二课堂的作用,营造出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人文氛围。学校管理职能部门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人文管理工作和人文关怀。我们要让语文教育在日常生活和现实的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来,使中专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师培训方面,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一块作为重要内容,把语文素养作为每个中专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让每个教师都对语文教育重要性有切身的认识,中专语文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了。在课程建设上,必须高度重视人文课程建设。不能将语文课看作是可有可无或无足轻重的东西,必须改变其在中专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地位,将其确定为核心课程之一。惟有使专业教育与语文教育融合,让中专生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人文素养,才能达到造就合格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1世纪“语文的未来将是和谐的走势”。

二、提高语文教师素养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要由教师来执行,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21世纪的中专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现代教学能力,要重视和加强教学研究,努力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终身学习者。

首先,中专语文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从前人们对教育的价值过分强调为社会服务,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如今职业教育正在由能力本位教育向人本主义教育转变,即现在的教育价值观是既要为社会发展,又为个人的发展服务,“尊重个人需要与尊重社会需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一致性”,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现在我国经济要快速腾飞,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专业性、技能型的劳动者,要在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去关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把单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升学就业的教育目标,变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培养学习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的教育目标。

其次,中专语文教师要建立新时代的教学观。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教育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与巨大发展的潜力的人,他们既具有同一年龄层次相同的心理特征,又因为家庭条件、社会现象、生活经历等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思维、情感和知识能力。学生的这种独立性是客观存在而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观察、分析、感知和思考,要想使用学生接受自己的指导,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个体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好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

最后,中专语文教师要具有现代教学能力。现代教学能力主要指要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意识,了解青少年身心的特点,善于将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语言,营造富有生气的教学气氛的才能,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能力,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反思意识等。中专语文教师要学习先进、新鲜的教学法经验,从专业期刊及报纸、互联网上学习新知识,关注同行的研究,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要灵活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熟练地操作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从而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主观色彩的意向活动。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趁的时候,他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平台,教师讲课时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相关,与他们的经脸相整合,能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课堂形式多样化,不拘泥原有的形式,可在多媒体教室、实玻室、阅览室、会议室、操场、校外市场、工厂、科技馆所等上课,让学生有新鲜感、松弛感。教师导课要变化花样。创设情景,如生活展现情景、实物演示情景、图画再现情景、音乐谊染情景、扮演体会情景、语言描述情景、影视展放情景、网络传递情景等。用风趣幽欲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的言词,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怀着期待迫切的心情揭望新课的到来。给学生留出一块展示自己的天地。课堂上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质疑、分析、评议或再创造等。当学生有了生命的冲动,有了创造的激情,课堂就变成了他们情感激发,心灵对白的精神乐园。

中专语文教师要使课堂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教育学生养成守纪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要替于点徽学生的心灵火花,并要满胶热情的爱学生。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要让学生如鱼得水,在爱的海洋里徜徉,要做到“严慈相济”。这样才能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圈,在这种环境中教学,教师能超常发挥,学生也会感到充实愉快。

只要努力优化中专学校的人文教育环境,重视提高语文教师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专语文教学就应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让我们走出误区,立足本岗,正视现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重点,潜心中专语文教学改革,这样就一定会迎来职专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意)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爱的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曹明海.《语文教育学》(修订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