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

刘慧

达州市中心医院儿科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目的:探究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行PICC置管术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盲穿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上腔静脉进行PICC穿刺置管,对比两组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出血量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置管术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上腔静脉作为PICC导管尖端位置,不仅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和延长其导管留置时间,同时还能降低其导管异位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导管留置时间

极低出生体重儿指的是出生1h内体重低于1500g的新生儿,该类新生儿的各器官发育均不完善,在出生后的较长时间内均难以通过自身胃肠道获得足够的营养,因此,需要临床给其提供长期的静脉高营养治疗,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穿刺技术,其不仅能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给药和营养支持,同时还能促进患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轻[1]。但是,有研究证实,不同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患儿PICC置管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2]。因此,本文特探究了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行PICC置管术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儿体重均≤1500g、静脉营养时间均超过2周,(2)患儿凝血功能均正常,生命体征均稳定;排除标准:(1)不能找到合适静脉者,(2)静脉有其他用途者,(3)预置管途径有静脉血栓形成史、感染史、外伤史、手术、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凝血功能障碍者,(4)父母拒绝者。该项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在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8:12,胎龄:25-33周,平均胎龄(29.6±1.4)周,体重:700-1475g,平均体重(1100.0±50.5)g;观察组中男女患儿比例为17:13,胎龄:26-32周,平均胎龄(29.8±1.3)周,体重:680-1490g,平均体重(1130.5±50.5)g,两组患儿的胎龄、体重等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规格的PICC穿刺包,由具备PICC穿刺资质的护士穿刺置管,两组患儿均选择上肢肘部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首选贵要静脉,患儿穿刺侧手臂外展90°,测量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2肋间的长度。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辐射床,予以心电监护及经皮氧饱和度监测,哭闹的患儿给予水合氯醛镇静[3]。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盲穿穿刺置管,先进行常规消毒、铺巾,盲穿穿刺成功后将导管送至预定位置,拍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所在位置。观察组采用上腔静脉进行PICC穿刺置管,除需准备对照组所需用物外,另备具彩色浅表高频探头(频率为10-13MHz),超声诊断仪,应用超声诊断仪选择血管,了解肘部血管的状态、大致走向、位置、深度和直径等,并在皮肤上做标记,穿刺过程中用超声实时引导,在分支处将超声探头压瘪非目的血管,穿刺成功后用4c低频探头在胸骨上窝扫查上腔静脉,确认PICC管在上腔静脉,然后,拍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所在位置[4]。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出血量、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包含皮下血肿、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和导管相关性感染)。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导管异位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导管异位率对比

3.讨论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行PICC置管输液,不仅能为患儿提供长期稳定、充足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还能有效减轻患儿需反复穿刺的疼痛刺激,从而有助于保障患儿PICC置管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因此,其已成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供给的主要途径[5-6]。然而,随着临床对该项穿刺置管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证实,PICC导管尖端位置不同,对患者置管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也具有显著差异[7]。上腔静脉是最适宜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原因是上腔静脉血流速度快,每分钟可达2.0-2.5L,若选择上腔静脉作为导管尖端,可促进药液迅速播散,从而降低其对血管内膜刺激,进而延长导管保留时间。另外,上腔静脉采用X线定位较容易,在X线的精准定位引导下,能有效保证和提高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和降低其导管异位率[8]。

本研究中,对两组行PICC置管术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别采用盲穿穿刺置管和上腔静脉进行PICC穿刺置管,对比两组置管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出血量对比无显著差异,说明了选择上腔静脉行PICC穿刺置管效果优于盲穿穿刺置管。

综上所述,对行PICC置管术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上腔静脉作为PICC导管尖端位置,不仅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和延长其导管留置时间,同时还能降低其导管异位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范彬,黄芬,张玉红,等.心电P波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8,39(06):1189-1190.

[2]朱春菊,苏春梅,李健明.低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体重间关系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6):96-97.

[3]陈英,高春恒,吴琼琼,等.超声心动图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18,42(01):94-95.

[4]罗飞翔,陈朔晖,程晓英,等.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08):949-953.

[5]杨凡,孟庆娟,姜红,等.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8(36):4481-4484.

[6]宋峰,王自珍,张幸,等.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04):336-338.

[7]欧婷婷,郭飞容,陈艺璇.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与中下段在肿瘤患者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8):26-28.

[8]段旭锋,李小妹.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