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提问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1

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提问技巧

管永兰

管永兰江西省于都县城关小学3423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提问误区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好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不尽、言而有意。在当今教学整体结构中,学生已不是被动的纯客体,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研究中心已不再是纯教材而必须包括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使我感悟到,课堂提问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式”上,更应建立在对主、客体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上。课堂提问恰当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大。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呢?通过认真思考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我认为首先应当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误区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2.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3.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于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1.提问要注意启发式,不要过于简单。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1)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新知识的重点处。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2)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知识的链接处。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而且,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3)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

(4)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解题思路的转折处。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大胆地提出合理而与众不同的解法,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疏通,铺路搭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提问要具体明确,不要使学生摸不着边。有个新教师为了使学生搞清6元、0.6元、0.06元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6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搞得教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问题搞得不明确,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答了,结果浪费了时间,打乱了教学进度。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提出“这三个数量关系是否相等”,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3.提问要促使知识逐渐深化。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

4.预设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例如,老师在向学生讲解“角的认识”,让学生在同一个点上画几条射线,问道:除了几条直线,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通过思考,不仅找出了不同的边与角的关系,还了解了对顶的两个角大小相等等相关知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产生联想而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