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护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中专护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张小文

张小文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239-02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这都充分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全国接连发生校园惨案,由四川大学的大学生杀人案到福建南平、江苏省泰兴市数十名弱小儿童惨遭荼毒等一系列的校园恶性事件,再次敲响了学校要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警钟,危险可能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

中专护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是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年龄大多在16-19岁,大多为女生,而且以住校生为主,因此她们在生理、心理、思想认识及行为方面都有独特性。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重视,并且要从不同角度关注和研究。本文详细分析了中专护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中专护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1护生心理欠成熟,思维的直观易感性思维的直观性表现为思想受所接触的事情的局部影响,分析问题肤浅,易于片面代替全面,常作出错误的判断;易感性表现在易受事物的感性现象的影响,模仿性和受暗示性强,易导致行为问题。支配他们的往往是事物的新奇性、趣味性、刺激性,容易导致以新奇为美好。他们有时分辨不清是非,情感不稳,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2感强,行动退缩中专护生大多来自农村,她们在学习、心理和性格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容易产生自卑,一旦受到挫折就非常痛苦,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些学生不愿与他人交往,极少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封闭自己,交往能力欠缺,与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另外,中专护生大多刚初中毕业,年龄均偏小,多为尚未出过远门,在家多依赖父母,现在突然离开家庭进入新的环境有明显的不适应感。

1.3护生的性格特点喜忧参半喜的是:反应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大,模仿性也很强。忧的是:年龄小,适应能力及自制力差;对周围环境敏感,情绪易变,大事不多,小事不断;争强好胜,易产生妒忌心理。如从入学时学校就一味地实施严格的强制管理,护生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容易产生压抑和对班主任的恐惧感,[4]而与那些考上高中的同学比,护生无形中又多了一份自卑心理。同时由于年龄较小,离家独立生活,过早地面对就业压力,虽然内在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强烈,但其对情感的表达能力较差,这使得她们更易封闭自己,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1.4方式转变,专业学习压力大一方面,多数护生基础不好,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主动性不够,学习能力较差且学习方法不当;另一方面,护理专业学习的科目多、信息量大、课时紧、要求高,既要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又要花大量的精力反复练习护理操作技能,护生学习较吃力,学习压力大。在教学及管理实践中,教师较注重护生记忆、思维等所谓“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意志、情感、个性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因素的优化,只重学习成绩而不重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以前基础比较差的护生长期承受着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精神负担重,容易产生焦虑、压抑和敌对心理,从而厌恶学习,注意力转移,甚至出现逃课等违纪行为。

1.5关系敏感家长期望值过高、个人期望与社会要求相距太大,都给护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当护生从封闭的初中生活和由父母管教的家庭生活走进半社会化的中专集体生活后,人际关系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开始突出。她们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一方面又缺少人际交往的经验,致使她们缺乏社交信心,产生紧张、不安、恐惧、回避及烦恼等情绪。

1.6压力,没有学习动力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大中专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护理人员虽然是技术型紧缺人才,但随着近年来的扩招,本科、大专、高职、中专护理教育等多层次并举,使得中专护生就业形势严峻。现在大医院的招人标准一般是大专学历以上学历、取得护士资格证,很多医院不再接受中专护生,中专生毕业后的去向成为一种压力;这些因素在思想上和家庭经济压力上都困扰着中专护生。另外,卫生部规定没有护士资格证不准上岗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完成实习计划,还要重点复习应对护士资格考试。

1.7教育缺失,产生逆反心理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特别是一些教育方法不当的家庭,要么过分溺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么严厉有余,对成绩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厌倦,逐渐产生一些不良心理

1.8媒体的诱导,产生厌学情绪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发展对学生产生正负两种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学到许多新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等对中专生的影响极大,使一些学生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这样必然产生厌学情绪。

2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2.1部门高度重视教育真正的目的在于教会受教育者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承受由于社会问题而引起的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而作为人类中最脆弱、最敏感的群体——青少年,他们同样承受着这种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战胜压力获取成功的重要力量,它往往比智力水平更有作用。塑造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教育应是责任教育的新观念。

2.2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化

2.2.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规范的情况下,学校领导重视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及学生工作人员都应懂得一些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还应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区别对待。应有计划地选送学管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班主任进修、学习,提高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素质。

2.2.2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㈠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正确引导,自我完善。中专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由于经验不足,常感到困惑和茫然,因此,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不良心理行为加以调控,最大限度地减轻心理负担、心理压力,这对于中专生的学习、成长、成才是十分有利的。

㈡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学校网站,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

报刊、电视、电台是对学生认知及周围学习发生较大影响作用的社会信息传播媒介。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教育阵地。

㈢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应定期去临床学习,使教学与业务水平都得到提高,大大缩短护生进入临床的操作不适应期。

㈣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时刻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摸索探讨,逐步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提高和完善解决学生心理的手段和方法,使每个学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主动、自觉地培养与学生的浓厚感情,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学生明确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态度,排除情绪困扰,克服意志缺陷,培养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帮助其走出心理误区,纠正认知偏差,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㈤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SCL-90等量表为工具,对学生定期进行测试,对有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干预和心理咨询,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将每次的测查结果一一记录在案,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做好心理疏导的重要依据。

㈥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单一的方法通常会削弱心理咨询的吸引力,不利于其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开展多样性和新颖性的活动,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多种咨询形式,心理咨询和健康辅导相结合,吸引学生关注心理咨询工作,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模式。开展心理咨询,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有效措施。

2.3医院方面医院要重视岗前培训,介绍医院环境、有关规章制度、基本职业素质要求、整体护理知识、护患语言交流技巧、护理操作注意事项等。医院要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护生的负担,减缓护生的过度疲劳和心理冲突。医院优选带教师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和带教技巧。

2.4学生方面护生要接受现实,尽快适应角色。社会在不断进步,这是不可抗拒的浪潮,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只有一种选择,做一个勇敢的冲浪者,否则只能被淹没。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只能增加心理负担和烦恼。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说:“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之后,我们就会节省下精力,创造一个更丰富的新生活。”教师要开导学生抛开包袱面对现实,把挑战化为动力,视为机遇,通过自考、升高职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竞争能力,以满足社会需要。

中专护生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医院的共同关注,更需要学生个人学习健康的心态和心理保健的意识和方法。参考文献

[1]居文.福州市大学生性格与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1997.8(3):203~204.

[2]胡启云.做好中专护理专业班主任工作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04

[3]金理正,刘志哲.从中等医学教育的现状看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121

[4]卢英菊.中专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45-147

作者简介:张小文(1984-),男,江西永新人,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