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调控构建灵动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巧用课堂调控构建灵动课堂

赵亚芳

赵亚芳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初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83)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42-01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因此,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灵动课堂的根本要素。灵动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致力于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研究,使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课堂调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巧用课堂调控,构建灵动课堂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角色定位的调控是构建灵动课堂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能动体和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师生双方是“交互主体”和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构建一种充满民主和谐的课堂。只有树立了这种教学观,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胸怀,平等对待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接纳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控是构建灵动课堂的关键

所谓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直接内在动力。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或采用直观手段,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或通过声情并茂的视频,把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王国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需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形象的教学图片和直观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历史情境后,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关联性,精心设计问题,多角度、多侧面提出一些值得探讨、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去解决,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课堂教育技巧的调控是构建灵动课堂的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地变动。”由此可见,教育技巧并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更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激发和诱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育技巧的调控更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在长期实践的智慧中提升。

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解放学生的思维

笔者曾听过这样两节课:课堂的教学设计几乎一样,但一节课下来,上课的效果却截然不同。一个班学生气氛活跃,参与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而另一个班却死气沉沉,学生活动很少,几乎由教师一人一讲到底。同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思考时间把握的差异。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会浇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及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2.要巧于设问,善于追问,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来诱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并结合学生的反馈学会进一步追问,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时,在介绍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制造工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后,笔者在讲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在学习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这些内容后,笔者根据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一系列问题:革命军为什么最后没有去攻打长沙?毛泽东的对策是什么?毛泽东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措施?从中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这些问题的追问,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了解了中国革命道路逐步形成的过程,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准确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捕捉动态生成,点拨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如教学中学生发表的观点有质疑或者出现错误时,都有可能成为教学契机,作为教师应迅速捕捉、判断,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对学生思维进行点拨。点拨,使学生化难为易,纠错为正,豁然开朗,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在讲到当今日本政府对当年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拒不承认,并撰改历史教科书这一内容时,问学生:面对日本的这种态度,我们应该怎么办?有学生大声叫嚷:杀死小日本!我们也到日本制造大屠杀,让他们尝尝被侵略的滋味。学生的想法虽然有些偏激,但反映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我们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说明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都希望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并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赞同。来自教师的夸奖、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能成为促使他们奋发学习的原动力,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真正投入到课堂之中,激发思维的闪光点。所以,在课堂里,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用激励性的评价来肯定学生。如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或者一个鼓励的微笑,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即使面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也要学会以鼓励为主,用婉转的方式纠正错误,切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师生对立情绪。正如《学记》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掌握课堂调控的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是师生沟通感情,加强信息交流,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机动、智慧地处理各类信息,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活跃思维、培植智慧,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学习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