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段琴

四川省旺苍县黄洋镇中心小学校段琴

摘要:工具是基础,是传承的载体;而人文则是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境界、塑造完美自身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采取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禁锢学生的做法,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统一教学

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所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知,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不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现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

其实,“工具性”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便于人们可以形象的理解这一名词。首先,语文的工具性表明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正确而熟练地运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顺顺利利地参加社会上的各种交际活动,以达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目的。

另外,语言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认识人类世界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于通过我们的思维活动以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觉和情意。因而,语言对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叶圣陶老前辈曾经说过的那样,正是由于我们人类语言里所用的材料本身是思维的材料,所以才会导致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定型,同时也是思想质料的定型。如果思想拿不出来,就会被定型成为语言,但如果思想拿出来了,就可以通过说出来和写出来让其他人知道你的所思所想;(2)语言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在语文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地学好并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因为语言文字是所有学科教材所必须的,信息的传达和表达也离不开语言文字,与学生之间建立好联系,学生也只能在借助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理解消化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后,才有将信息内化的可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3)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交流越发的快捷和方便,从而使语言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且通过交流我们可以搜集信息、增加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

所谓人文性其实就是指人类对完善自身的关注与追求,即对人的个性、理念、品德、情操、尊严、价值等方面的塑造。

如果具体说到语文的人文性,其实就是意味着:(1)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多学习,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比如,教导学生从对文章的品词析句入手,让学生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2)尽可能地开发语文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开阔视野和陶冶情操的机会。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尽可能多地掌握语文的学习资源,以达到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问题;(3)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正是由于语文具有强大的人文性,所以语文也给予学生无限的大胆幻想、尽情幻想的资源和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目的;(4)作为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方面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身体、理智、精神、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换句话来说就是还不成熟,所以他们还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还保持一定的独特天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树立自己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在个性化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张扬和发展。

三、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于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语文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彼此促进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小学生们尽可能充分地阅读,在不断地反复阅读中与文章中的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从而使自己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其所阐述的道理。

其次,找准支点,注意读写结合的方式。叶圣陶先生有言“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正确引导学生们进行相对应的写的训练,或模仿,或续写,或记录点滴感受,形式多样。例如,有的老师在对学生讲解《老人与海》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老人去世以后海鸥盘旋上升的场景,当学生进入状态后就接着假设:如果你是那只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什么?然后再要求学生立刻写出来。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兴致盎然,纷纷写下自己作为“海鸥”的感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海鸥对老人深深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再次,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在个性化方面的发展,表达感悟。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总是存在“唯我独尊”的观念,总是命令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所想答自己所问,忽视学生各种学习的权利,致使师生关系僵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出现知识匮乏、学生学习能力下降等各种不良后果。所以,当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工具是基础,是传承的载体;而人文则是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境界、塑造完美自身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采取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禁锢学生的做法,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出版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