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感染控制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感染控制对策

周艳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感染部位,分析引发感染的相关护理因素。结果:120例新生儿中共有9例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率为9.1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皮肤以及口腔等部位。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操作不严格等都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护理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

【关键词】院内感染;新生儿;感染控制;护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270-02

新生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抵抗能力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而很容易被病原体侵入,引发院内感染。尤其是早产、体重极低的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更高。在对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除了新生儿自身因素外,护理因素也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选取了2015年期间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对其院内感染因素进行总结,从而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中,选取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58例,平均日龄为(4.2±1.3)天。

1.2方法

对这12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数量,并对其感染部位和感染因素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x-±s)和(%)分别代表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其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1]。

2.结果

2.1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分析

本研究的120例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9例,新生儿的院内感染率为9.17%。从新生儿的感染部位来看,呼吸系统感染4例,胃肠道感染3例,口腔感染和皮肤感染各1例。

2.2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总结发现,引发院内感染的主要护理因素为:(1)新生儿监护室环境:由于不同疾病类型的新生儿共处一室,空间拥挤,空气流通较差,很容易导致新生儿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2)医护人员双手消毒不彻底,引发院内感染。(3)相关护理用品和器械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处理,在执行侵入性操作时,反复操作或无菌操作意识淡薄,也会增加新生儿的院内感染率。(4)基础护理不到位、护理人员自身处于患病状态等。

3.讨论

患者在住院期间所获得感染即为院内感染,通常又将其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新生儿由于自身免疫能力较为低下,在医院诊治和护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给新生儿的健康造成极大影响[2]。因此,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双手消毒不彻底,很容易将细菌传递给其他新生儿,引发感染。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意识薄弱,对于护理器械或用品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消毒、护理不到位等都有可能导致院内感染。

针对护理因素引发的院内感染,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预防和控制:(1)完善和健全护理管理体系,建立院内感染管理小组,加强对院内感染的监督管理,制定完善的手卫生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护理,并通过抽查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规范医疗行为。(2)加强环境管理:改善新生儿监护室的环境,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按时进行消毒处理。在入口处设置洗手设施,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在进入病房前进行手消毒。(3)加强院内感染培训,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院内感染的相关培训,增强其院内感染的防护意识,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院内感染因素,并给予相应防控措施。通过培训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能力,减少侵入性操作对新生儿的伤害,避免反复操作造成院内感染。(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新生儿院内感染防治的各项措施,及时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从而了解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给予有针对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滥用抗生素药物的情况。对于感染和未感染的新生儿,应进行分区隔离放置,在进行护理时,应先护理非感染区患儿,然后护理感染区患儿。连续使用的雾化器、氧气湿化瓶等应每天进行清洗消毒,婴儿床、辐射台等应每天进行清洁[3]。(5)加强基础护理,新生儿自身免疫能力低下,应对其做好呼吸道、皮肤等护理,尤其是早产儿,其呼吸中枢发育还不够成熟,吞咽功能不协调,因而早产儿很容易出现院内感染,所以在对其进行呼吸道护理时,应将其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净,以保障其呼吸道通畅。吸痰动作应轻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侵入性操作,减轻对新生儿造成的创伤,降低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的沐浴用具,应一人一用,并在用完后进行消毒,对于奶嘴、奶瓶等应及时进行清洗和高压消毒,做好臀部、脐部、眼部以及口腔等部位的基础护理[4]。

总而言之,新生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群体,新生儿由于自身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免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但是除新生儿自身因素外,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也会对新生儿的院内感染造成影响。护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无菌操作,护理不到位、手消毒不彻底等,都有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因此,应进一步完善院内管理体系,加强对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对新生儿的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邢小芳.新生儿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114-115.

[2]张谷雨,倪益华,黄丽.新生儿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江苏医药,2014,40(13):1608-1609.

[3]黄美珍.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管理控制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05):753-754.

[4]王文琴.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4):16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