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

黄璇

黄璇(广西隆林县人民医院急诊科533400)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2-0088-02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CPR)急救中的时效性,提高CPR抢救成功率。方法设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急诊抢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21例为对照组,设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抢救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2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的救治方法抢救,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应用急救护理程序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护理程序急救心肺复苏术

呼吸心跳骤停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病例,研究表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如果在4min内进行有效心肺复苏(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抢救成功率仅为4%[1]。因此,快速、积极有效的抢救是提高CPR成功率的重要环节。我院自2009年1月开始应用急救护理程序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设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急诊抢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21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19~58(43.52±12.38)岁,心跳呼吸停止时间1.5~6.5(2.67±2.36)min。设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抢救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26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20~58(44.03±12.57)岁,心跳呼吸停止时间1.5~6.5(2.73±2.52)min。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呼吸心跳停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的救治方法救治,即由护士遵医嘱逐项执行治疗,实施抢救。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抢救。以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为蓝本制定急救护理程序。具体内容:①成立急救护理小组,由1名高年资护士、1名治疗护士、1名低年资护士组成,程序明确职责和分工,强调医护协作与配合。②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就诊后,高年资护士立即快速判断患者的意识,评估生命体征,开放气道、吸痰、吸氧,保持气道通畅,准备气管插管、接人工呼吸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负责抢救现场的全程指挥。治疗护士进行胸外按压等待医生到位,快速建立2条以上有效的静脉通道,上心电监护仪、协助医生除颤、抽血、配血、输血,执行口头医嘱,配合医生进行各种穿剌检查。低年资护士负责通知医生,准备抢救仪器,配合高年资护士进行气管插管、吸痰、吸氧;协助治疗护士上心电监护,必要的压迫如止血、固定,导尿,做好抢救记录,转抄输液卡,以及联络工作。

1.3评价指标􀀁比较两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标准: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肱动脉收缩压≥60mmHg。③患者颜面、口唇及皮肤色泽转红润。④散大的瞳孔缩小。⑤自主呼吸恢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见表1。

表1两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的比较(n,%)

3讨论

瞬间评估判断,迅速的急救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心跳停止后4~6min内进行有效的CPR,复苏开始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2005年国际CPR指南中,专家一致认为要把心肺复苏的重点放回基本的技巧上,即强调要提供一个连续及不受干扰的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而在实际抢救工作中,急救人员由于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合理,流程不清晰,造成面对复杂而危急的急救现场时,出现忙而乱的状态,工作效率差。我们制定并启用急救护理程序,使每位参与抢救的护士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合理分工,各行其职,忙而不乱,紧张有序、衔接流畅地完成各项急救措施,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为挽救生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结果显示,传统模式中,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仅有52.38%,其原因为紧急气管内插管仍然依赖麻醉科医师操作,从麻醉科到急诊需要一定的时间,造成等待时间过长,延误抢救时机[3]。制定并启用急救护理程序,我们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了气管插管技术操作训练,要求每位急诊医护人员都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技术,观察组患者均由急救人员进行紧急气管内插管,使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达到了96.15%。与对照组相比,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合理的人员配置和可行性的流程化急救护理程序[4]。急救护理程序强调了急救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5]。为此,我们除了强化各项急救技术操作外,更突出了各项操作的衔接及人员定位与配合。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在全面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急救护理中,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处理突发事件有条不紊,快速而得力的抢救为危重患者赢得了生的更大希望。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程序将各项急救技术进行优化整合,明确急救人员分工职责与协调配合,使临床急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快速反应的抢救机制,缩短急救时间,提高了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邵孝珙.现代急诊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8.

[2]AmericanHeartAssociation.2005AmericanHeartAssociationGuidelines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J].Circulation,2005,112(24Suppl):IV1-IV203.

[3]曹义战,罗荣高,晋兴,等.425例心肺复苏不同时机气管插管的疗效对比[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4):279-280.

[4]李秀娥,王玉玲,金海燕.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02,2(4):50-51.

[5]张亚卓,赵雪生,李冰,等.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