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3

论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李新宇

——以郑州牧专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为例

李新宇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11)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在素质教育方面和泛文化方面的积累较为缺乏。笔者曾就如何加强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做过调研,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方面还有较为不理想的状况存在,合理有效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还有待拓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拓展高职艺术教育途径:一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开设合适艺术教育课程;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始终贯彻艺术教育精神,促进师生的艺术素养进一步提升;三是全面开发校内艺术专业教师的潜能并结合学生兴趣,开设艺术专题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四是对艺术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提供艺术培训、交流机会,提升艺术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激发教育灵感,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艺术教育;课程;校园文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2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相比较其它高等院校大学生而言,生源相对集中在二线城市与乡镇、农村,尤其是类似我校这种农牧行业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院校里,这种情况更为突显。这些学生在中学期间,拘囿于家庭条件和求学环境,绝大多数接受教育仅只是为高考做准备,接触的都是应试教育的学习内容,在素质教育方面和泛文化方面的积累较为缺乏。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学生入校后自卑心理严重,不敢参加集体活动,觉得自己不会唱不会跳,这些活动与己绝缘;不会与人交流沟通,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和城市学生分割开来,觉得自己和他们不一样;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敢也不知道该如何向人求助,承受着许多本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沉重心理压力;部分学生能够分析自身情况与处境,有决心主动改变自己,但是更多的学生沉默寡言、自卑敏感,总觉得自己无法快速自如地融入校园生活和城市生活,认为自己好像是漂浮在城市校园中的无根的浮萍,也因此更加畏惧将来的就业,认为融入社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教育者的重视,我们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来加强和完善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而开展必要的艺术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来说,艺术教育会对其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使他们重塑自我、增强信心、提升气质、提高品位,从而学会更好地生活。

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作论述。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设相关艺术教育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艺术教育当然也是这样,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设他们感兴趣想要去学习和掌握的艺术教育课程,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我校自2002年始就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系列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其中艺术教育课程部分分为《文学欣赏》、《影视欣赏》、《音乐欣赏》及《其他艺术形式鉴赏》四个专题,每个专题为8课时合计32学时,应该说在开课之初上课效果非常理想,学生觉得能够得到教师指导,提升自己欣赏与鉴赏艺术形式的能力和水平,课下可以再自学,也可以与教师互动进行网络上的探讨。经过了十年的发展,每年我们艺术专业授课教师都要多次集体教研探讨如何与时俱进对课程进行再调整,以期课程体系要更好地服务于办学思想与育人目标,因为课程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课程体系的不断调整恰恰是体现我们艺术教育思想与效果的教学改革实践。

如下表所示为我校文秘专业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

附表:我校文秘专业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课程是结合了文秘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开设的,比如《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的60个学时,主要是原来的四个艺术教育专题的延续,从原来的32学时延展到了60学时;再比如,做文秘工作的人员应该懂一些国学经典篇章和哲学智慧,所以对应开设了《国学经典导读》和《哲学与智慧》两门课程。应该说在调整中,艺术教育课程的比重加大了。

我们的整体思路是:激励有特长与研究专长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同时,注重学校层面的引领架构;保持课程设置的丰富多元和课程体系的合理结构,设置艺术课程的选修平台;根据社会发展、学生需求与专业特色不断开发新的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课程。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始终贯彻艺术教育精神

(一)校园文化活动确定主题,培养学生兴趣和艺术特长。

我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环节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设定艺术系列主题,围绕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来开展活动,全面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和教师风采,比如快乐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等。而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主题进行,而这些主题的设定绝大多数和艺术教育相关。比如:书香校园,“书香”提倡的是阅读,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这里面更多的内容关注投放在“文学艺术”方面,教师要提前开列出本年度推荐阅读的书单,图书馆也要配合活动购置相关图书提供借阅服务,围绕着经典书籍的阅读开设相关的艺术讲座,提倡关注著名作家、学者和专家并探讨其思想体系带给我们的改变等等。

其他的校园活动诸如:美丽校园,“美丽”涵义较为广泛,开展的具体活动有尽自己的一份心力扮美校园、时尚讲座与T台走秀、探讨漂亮外表与美丽心灵的辩证关系、个人整体造型设计展示、环保公益活动等等,这里面培养的是一份对生存艺术与生活智慧艺术的感知。有些临时性开展的校园活动也可以结合时尚热点和学生兴趣来进行,比如我们文学教师曾经参加过一个省级教改课题项目“高等职业院校‘高职人文综合素养’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过程中就探讨过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专题题目,很多都和生活中的艺术和修养有紧密关联:“生活之味”、“生存之坚”、“史学之境”、“文学之情”、“哲学之思”、“职场之道”,这些题目和讲座的开设收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结合每年固定时期的“普通话推广周”、“秘书节”、“记者节”、“教师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一二.九纪念日”、“校园女生节”等等,适时开展校内学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制作活动展板竞赛等不同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兴趣和艺术特长。

(二)成立校园学生社团,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艺术特长、营造校园艺术氛围。

我们经过调研证实,校园学生社团在艺术教育上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我校成立有大量学生社团,如“文心剧社”、“电影协会”、“心理协会”、“校报通讯社”等,定时开展活动,发挥学生艺术特长的同时指导教师也因材施教,营造校园艺术氛围。

(三)结合专业开展一定的艺术晚会,倡导“文理渗透”进行艺术教育。

比如我校在2011年度开展的“秘书文化节晚会”,由我校人文系主办,其他系部协办,整个晚会筹办全程全部由学生来承担,教师只在旁边做一定的专业指导,学生们全部亲力亲为,包括外出租借舞台特效装备。晚会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节目种类多种多样,既有传统节目诗歌朗诵、校园剧表演、歌唱舞蹈表演也有与专业结合密切的“秘书礼仪操”表演、形象设计T台秀表演,还有老师参与其中的歌曲对唱等节目,当天晚上师生们全身心投入的表演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这使得在前排观看的校领导也感慨不已,没想到我们学校自己的学生可以独立编排这样一个表演时长达到两个半小时的晚会,效果还这么好。类似的活动还有“雏鹰文化艺术节”、“雏鹰迎新晚会”等艺术性强的晚会,倡导“文理渗透”进行艺术教育。

三、全面开发教师的潜能并结合学生兴趣,开设多种艺术专题讲座,促进专业教师整体艺术修养的教学能力提升

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开发教师的潜能并结合学生兴趣,开设多种艺术专题讲座,促进专业教师整体艺术修养的教学能力提升。讲座的开设者除了充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还通过学校的学工部和校团委联系邀请一些著名学者、专家、教授等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权威人士来校内开讲,这样的文化艺术教育形式效果非常好,特别受到学生群体的认可。

四、健全艺术教育各项制度,对艺术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水平

我校在艺术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上始终坚持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划,并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对艺术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根据学校制定的教、科、研考核管理办法激励艺术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提供艺术培训、交流机会,提升艺术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激发教育灵感,比如我校的舞蹈教师闫杰辅导的学生舞蹈就在河南省第二届艺术展演中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个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目前我校的艺术教师队伍在业务水平与科研水平上都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机制,保证了艺术教育活动的效果也保证了源头活水。

学校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科研,每年都有艺术专业教师申报的教研、科研课题结项并获得不同等级的奖项。目前人文系艺术专业教师申报了省级课题2项、厅级教研课题6项,目前均在研。这些教研、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提高了学校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清臣、卢元凯主编,学校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周运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书社.2009。

作者简介:李新宇(1972—),女,河南淇县人,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主任,讲师,文学硕士,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秘专业教学。

基金来源: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规划项目项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研究》,课题编号2011-GH-220,本文为该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