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巧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数形结合巧阅读

盛媛媛

盛媛媛(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第二小学新疆伽师844300)

摘要:“边读边画”是数学阅读时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使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具体。为学生更好地在阅读中探索数学的本质,开辟了新路。每一位老师通过自身对数与形的理解,透过不同的滤镜看到的是千姿百态的数与形的世界。关键是找到数与形结合的点,在数学阅读中逐渐地渗透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创设妙不可言的境界。

关键词:数形结合;画一画;形象;直观;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247-02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因此,数学阅读能力成为现代人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且相对抽象的学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给学生找到一个形象的数学,是数学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纵观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材,数与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在教学中,学生在数学阅读时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能理解概念、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借助形的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并达到学会阅读的目的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尝试让学生将数学画出来,以达到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画一画,在形象中引导学生读懂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是数学阅读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可以通过画数学,让学生来理解数学概念,引导学生通过画概念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如:《分数的意义》看似简单的内容,课堂上学生阅读教材后也能流利地说出来: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但学生的阅读无法触及到分数的本质。如:在解决问题“一根2米长的木头,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时,学生往往混淆不清,即使教师反复讲解也收效甚微。因此,在课内阅读《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在导读稿中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来体验分数的内涵,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在导读稿中设计画饼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首先提示学生画一个饼找出它的。再让学生小组比较,每个都是一样大吗?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画出3个、4个饼的是多少。由于饼的个数不同,单位“1”不相同。同样都是分出,数量却不相同。然后请学生画出12个饼的、,比较谁多谁少。让学生体验同样数量的饼,不同的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在画一画中,学生在无意中达到了对“率”与“量”理解的突破。通过前面的导读,最后学生对“一根2米长的木头,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画一画,在变化中引导学生边读边体验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哪个孩子学会画应用题,可以有根据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学生对数量之间的关系没弄明白,也就是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在导读稿中,引导学生能利用画图的方法理清数量关系,让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图形,让学生边画边观察,数量关系就明了了。

比如,在学习《倍的认识》时,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知道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往往混淆不清。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进行阅读,借助图形来分解难点。

如:在学生建构“倍”的概念时,导读稿中显示:苹果有8个,梨子有2个。提示学生用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体验苹果的个数是梨子的几倍?由于数量较小学生能很快画好饼,又能通过动手圈一圈,弄明白:2个为一份,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接着解决含有更大数字的问题:苹果有800个,梨子有200个,让学生画一画,苹果是梨子的多少倍?在画800个苹果和200个梨子时,因为数字比较大,该怎么画呢?这时导学稿中提示学生用简洁的方法表示大的数。有的学生用省略号,有的学生用线段图等等。课堂上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方法后,让学生发现用1小段表示200个,800个就用同样长的4小段表示很形象和简便。让学生冲击原有的符号化思想,引发矛盾,从而产生画线段图的内需。

在整个导读过程中,学生边读边画,经历从实物图到线段图的变化过程,将复杂的数学关系化繁为简,为进一步探索更复杂的问题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画一画,在直观中引导学生边读边体验算理

数学计算题是高度概括的数学问题,是抽象化、符号化的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相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符号化的语言是枯燥的,理解其中的算理也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只求算法不清楚算理,学生就会不知其所以然。

在导读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明白算理,把算式变图形,让抽象变形象。让学生在画中进入深度学习,体验数学之美,从而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36×3时,很多学生算完十位上3×3=9后,总是忘记加上个位进的1,或是3不与3相乘,直接把十位上的3直接加个位进的1。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可以在导读稿中引导学生把这个算式画出来。将36×3画成3个36根小棒相加,个位6+6+6=18,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0+30+30=90,也就是9个十,再加个位满十进的1,就是10个十。最后与乘法的计算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完成加法到乘法的转化。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算理,计算起来思路就非常清晰了。这样通过将枯燥的算式转化成图形,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到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运算,为更好地理解乘法笔算的算理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边读边画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边读边画”是数学阅读时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使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具体。为学生更好地在阅读中探索数学的本质,开辟了新路。每一位老师通过自身对数与形的理解,透过不同的滤镜看到的是千姿百态的数与形的世界。关键是找到数与形结合的点,在数学阅读中逐渐地渗透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创设妙不可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杨红萍.数学阅读及其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义务教育数学课标(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