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专科重症女病区的护理风险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精神专科重症女病区的护理风险管理

周彩莲

周彩莲(广西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精神科54100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2-0064-03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精神专科护理中所起安全作用。方法对我院重症女病区急性期的女性住院病人760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包括对精神专科急危状态尤其是自伤、自杀行为、暴力行为、出走行为、噎食、木僵等行为进行识别;对躯体疾病的识别以及对患者药物治疗、特殊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保护性约束治疗进行识别;还有对医院环境因素、医疗费用加强管理。结果精神专科重症女病区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强化全科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急知识和应急防范风险能力及应对能力。风险管理前后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控分明显提高,护理缺陷发生和护理投诉纠纷明显下降。降低了意外事件发生率。结论重症女病区实施风险管理,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了护理缺陷和投诉,保证了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专科护理安全

临床资料

病人资料:病人全部为2009年9月-2011年8月我院急性期的女性住院病人共计1520例,分为2组,风险管理前组:2009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病人720例,年龄12-54岁,平均年龄38岁,住院时间为7-30天,平均为13天,病情好转时转至康复病区治疗;风险管理后组:2010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病人720例,年龄15-50岁,平均年龄35岁,住院时间为10-30天,平均为15天,病情好转时转至康复病区治疗。2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实施方法

1.精神专科风险识别:自伤、自杀行为:自杀是指有意识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生命的目的。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急危事件之一,也是精神疾病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2]。据统计,在我国自杀成功及自杀未遂者中,患精神障碍的比例分别是64%和42%[2]。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幻觉妄想)的支配,出现用床单、衣服、鞋带、牛筋、约束带自缢,用手掐自己脖子,用头撞墙,用刀剪玻璃等利器划手腕、脖子。如护士在病人入院时安全检查不到位,带入刀、剪、绳子、玻璃等危险品,以及病人病情变化或出现病情变化先兆而护士观察、巡视、处理不到位很容易出现意外,将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直接伤及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强制入院的患者82%曾经有暴力行为[2]。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出现踱步、静坐不能、握拳或用拳击物、愤怒、易激动、与其他病人争吵打斗,或者用板凳、垃圾筐、开水桶、输液架等伤人,而护士观察、巡视不到位或未及时发现制止,很容易出现意外。

3.药物治疗:病人服药时藏药,将所藏的药物顿服引起药物蓄积性中毒;病人服药时拒服药,药物未吃下肚,护士观察不到位,未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医生继续加大药量,致使病人服药后出现急性药物副反应;病人用药过程中如用舒必利针静脉输液正常速度30-40滴/分钟,滴注速度过快可引起心源性猝死;碳酸锂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病人用药过程中护士观察、巡视不到位很容易出现意外。

4.医院环境因素:如地滑跌伤、开水烫伤、紫外线、放射线辐射、交叉感染等。

5.医疗费用:我病区病人大多数为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目前精神疾病没有根治药物,病人反复住院,费用增加。遇病人病情变化或疗效差时,家属有可能就费用问题引起投诉、纠纷。

护理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1)病区建立以护士长、质控组长、质控员为主的一级质量监控体系,每月定期开展二次质控活动与随即抽查相结合,平时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各项护理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本病区相关护理信息,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不断发现新的安全隐患,识别现存或潜在护理风险问题,采取防范措施,进行风险管理。(2)新入院病人入院时做好安全检查,体格检查,全面评估。执行入院宣教,告知义务,配合医师完善相关手续。如病情需要家属陪护的要告知陪护制度与要求、私自离院的后果;贵重物品的保管如手机的保管与使用。新入院病人做好标识,同名同姓的病人更要区别开来,按护理级别安置新入院病人床位,病人有明显自伤自杀、伤人、出走行为者安置在一级重病室,专人24小时看护,严密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心理动态,有针对性进行防范。

2.强化安全风险意识,落实护理核心制度。(1)每月组织护士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护理核心制度》等相关知识,将精神专科常见的应急程序如自缢病人的抢救程序、出走病人的防范程序、噎食病人的急救程序,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常规、护理人员职责等进行定期考核,要求人人过关。特别是新同志更要强化学习,有针对性安排护士参加医院组织医疗、护理差错,纠纷案例讨论,从中汲取教训。思想上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2)核心制度的落实:细节决定成败,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清点病人数、病情、治疗、护理交接,特别是夜间交接,一定要床头交接:仔细观察精神病人的面色、有无呼吸,这非常重要,有呼吸说明病人活着,精神科有句俗话:“精神病人活着是根草,死了是个宝”,所以护士一定要床头交接班。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护理差错报告制度。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按护理差错报告制度主动上报,制定奖惩措施,对病区出现的风险事件一周内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士识别风险和处理风险的能力。

3.护士长要加强对风险的监控。

(1)护士长4次/天巡视病房,上下班早晚2次与护士一道参加床旁交接,掌握新病人、重症病人的病情变化、特殊治疗及护理。患者的病情、特殊检查、治疗、用药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家庭背景等,掌握护士的工作状态及操作规程的执行力度,做好家属的沟通,指导护士进行针对性、预见性护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及时和医师、科主任沟通,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2)科内建立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本。护士长每月组织本病区一级质控员开展质控活动2次,分别对分级护理、基础护理、急救物品、病区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等进行质量检查,并组织本病区护士召开安全管理会,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整改。对存在问题:对应责任护士进行扣分,对工作好的护士提出表扬,并在其中评出每月的服务之星,张榜公布,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并形成病区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结果

2009年9月-2011年8月二年来我院急性期的女性住院病人共计1520例,经过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后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控分明显提高,护理缺陷发生和护理投诉纠纷明显下降。风险管理前、后各项指标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医院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管理部分。当今医院中的安全管理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除了传统的消防、人身安全及突发性事件外,医院安全管理的范围还涉及环境、设施、空间、物料、机械、设备、信息系统安全等,并贯穿诊疗护理过程,囊括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涉及人、物、信息、环境等全部要素。医院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故医院风险管理属于医院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对于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院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精神专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我院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降低了医疗风险,保证了医疗安全,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彭习兰,杨开军.消化科病房中的护理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7(27):65-66.

[2]李凌江,李小麟.精神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

[3]赵晓辉,高振辉,等.老年病房实施风险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