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本教育”理念下师生作用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对“生本教育”理念下师生作用的思考

刘宏英

惠州市第一中学刘宏英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从而在行动上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无为而为,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生本教育”理念越来越被更多的老师认可并积极实践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该如何把这种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实践中如何处理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在观摩了我市数学青年教师“生本教育”实践课后我得到了部分答案。下面是这节课的相关资料:

课型:习题课

教学前的准备:

学生前后三排6人一组,形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全班又选出6人组成数学核心学习小组,先由学习小组供题,经核心学习小组讨论后定稿,课前印好发给每个学生。

教学内容:(见附录一)

教学组织形式:

由核心学习小组的一名成员组织讲评,由各小组采用推荐或主动报名的形式选出一名代表来讲评某道题。下面是教学开始后的第一个片段:

教师活动:

宣布讲评规则:主讲学生讲题→听讲学生提问→主讲学生解答

学生活动:

第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题思路,并在黑板上详细板书解题过程。

讲解内容如下:

学生在讲解解分式不等式的方法时略显杂乱,对移项、通分、商变积、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规律四个方面讲解不准确,最终经过演算得到答案。讲解完毕,学生对主讲学生的精彩表现给予热烈的掌声。

教师活动:

教师在教室一边听学生的讲解,一边观察听课学生的表现,学生讲解完毕后,教师对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进行了纠正。

学生活动:

第二个学生开始讲解。后面的教学过程与本阶段类似。

与我们平时所听的很多公开课相比较,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亮点1.教学模式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教师的讲解不足5分钟,令人耳目一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这节课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数学习题课教师满堂灌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去做——选题、组卷、讲评。这样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现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点,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效果更加明显。把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

亮点2.教学组织形式上,创造性地成立了核心学习小组,把更多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以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习活动是由教师来监控的,成立核心学习小组后,由他们组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的学习,使小组学习的质量在教师无暇顾及的课外得到了监控。这与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的理念相符合。

亮点3.教学过程中,主讲学生基本上扮演了教师的角色。他们讲解题思路和根据,板书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通过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这样既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利于暴露学生在思维和书写上的错误,增强教师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更好地把握习题课的关键——巩固知识、纠正错误、发展能力。

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也发现了几个问题:

1.没有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听完本节课后,我随机询问了6个学生问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4个回答是“解分式不等式”、2个回答“讲题”,从印制的题目来看,本节课的重点是函数性质的应用,这与学生的回答显然相去甚远。

2.预设的学习内容没有完成。本节课的习题从难度上来讲偏难,综合性强,课前预设了12道题目,最终只讲到第7题。

3.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有效监控。进行到课堂的后半段,讲到第5题时,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无反应,使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课。而教师还是沿袭前面的做法“在教室后面一边听学生的讲解,一边观察听课学生的表现”。

4.没有对学习效果的测评。本节课没有课后学习任务,在热闹的表面之下,学生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在后续的学习中又该怎样去指导学生,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都没有体现出来。

关于如何把生本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针对这些问题,在总体教学方法与理念不变的情况下,我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课前策划。本节课属于习题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选题和解后点评上。针对听课反映出来的问题1,在学生选题之前,我引导学生确定了学习重点——函数性质的复习,并标注所选题目用到的知识点。针对问题2,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题目重新排序使之有梯度,并删掉了5道题。具体讲解的顺序与题号为(9)、(2)、(3)、(10)、(8)、(11)、(12),通过这样的改进,最后题目全部讲解完,还有3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总结。

2.课中监控。我随着学生状态的变化调整自己活动,把握好需要自己出击的时刻。比如在讲题学生的思路出现混乱时,提醒其暂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再继续;当一道题目讲解完毕后,提醒他们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当学生板书完解题过程并讨论完毕时,对学生尚未发现的错误进行提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尤其是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记录。

3.课后测评。为了检验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我布置了紧扣“函数性质”的分难度层次的作业,内容上既有对本节课相同知识点的巩固,也有完全新颖需要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还组织学生设计了学习评价表,从知识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见附录二。

通过我的改进,从课堂效果和课后作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听课的老师反映比之前这位老师的有了较大的改观。

总之,这节课使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给教学带来的强大活力,也增进了对生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理解。教育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完善。如果我们进行生本教育时既能给学生高度的自由,又能恰如其分的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教育就既会成为一种创造,也会成为是一种享受,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共同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和知识技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