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范文,提升现代文阅读技巧和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3

以教材为范文,提升现代文阅读技巧和能力

杨亚芬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教材;阅读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大力推广,大至中考,小到期末考试,现代文阅读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实现了由知识考察为主向能力考察为主的转变。近年来,我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中更是明确指出:“现代文阅读材料采用难度适宜的课外阅读材料”。

基于以上变化,在教师中逐渐形成了不再重视课内现代文,甚至形成了认为课内现代文“上与不上一个样”的极端观点。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渐渐地远离了课本,逐渐地沉入永无止尽的课外阅读材料的题海中。幸运者能在大量的练习中稍稍悟得一点解题的技巧,不幸者只能是终日沉沦于题海中,不能自拔。试想,课外的材料何其多,其中固然有一些精华篇目,但这沙里淘金的工作量实在是太过巨大,并且这项工作的结果不得而知,常常是忙活半天,收效却甚微。作为教师,姑且可以当作是一次教学的尝试,一次经验的积累,但对学生而言,却万万不能因为教师的盲目而白白浪费大好时光。

目前采用的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一个“新”字。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使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接受。新教材重点体现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学会“借助书本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和自我”,“攀登上智育和美育的高峰”,同时也承担了进行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和审美方面的自我教育,阐发个人的志趣和理想,发展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合理利用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标改变了教师教学的很多观念和方法:过去从知识出发,现在从实践活动出发;过去从教师讲解出发,现在从学生自主活动出发,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标教材阅读部分,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内在线索,抓住主要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作为显性标志,配合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以学生的自我能力发展为最终目标。由此可见,新课标语文教材是学生提升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源泉”。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与其瞎子摸象般地到处找所谓的好文章阅读,不如认真挖掘教材、用好教材。当初教材编写组能够浪里淘沙选择这些文章,一定有他们选文的理由,细品这些文章是很有特点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例子,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都是在对课本的深入学习中得来的,因此切不可为了应试而丢掉了课本。对现代文的教学,可以根据篇章教学要求的重点不同,结合中考中对现代文阅读题型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教学,可详可略。同时结合课文的具体特点来讲,把它作为一个阅读材料来学习,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范文,提升学生现代文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合理利用教材,进行各种文体的阅读训练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虽然是按照文章内容和主题来设置单元的,但同时也兼顾了文体的特点。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四篇现代文全部为科学小品;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现代文,全部为传记文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全部为说明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全部为散文,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全部为诗歌,第二单元全部为小说。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把教材作为范文,对学生进行各种文体的阅读训练。

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引导题,让学生逐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学习小说时,主要围绕小说的三个主要特征——环境、人物、事件,特别是抓住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小说的中心。学习散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向来组织材料的,这些材料是为什么服务的,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习议论文时,先从抓住文中作者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入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来组织素材,或如何分解中心论点,由若干小论点来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这样,合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发散。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自然能触类旁通,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精心设置课时安排

在课时的安排上,要体现出讲读课精讲示范,自读课能力迁移的特点。现行的语文教材往往是一册共六个单元,每单元五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三篇自读课文,对精读课文的授课时间往往安排在2~3个课时,而自读课一般安排1个课时,少数安排2个课时。

三、充分挖掘教材潜能,发挥教材的最大优势

1.合理利用提示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各单元课文按照单元主题进行编排,每个单元前有“单元提示”,将本单元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学习重点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除了关注单元提示外,还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每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每篇课文之前的一小段提示,文字不长,但是却能帮助学生把握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提示有的提供背景材料,让学生便于理解文章所写的时代,例如《蜡烛》、《芦花荡》;有的采用导入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绿色蝈蝈》、《我的信念》;有的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例如《紫藤萝瀑布》、《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篇幅较长的文章,直接在提示中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行文的路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管是单元提示还是每篇课文前的提示,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本套教材的点睛之笔,这是其他课外阅读材料无法比拟的。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提示的作用,使其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服务。

2.从标题入手

标题是课文传神传情的眼睛,通过标题,作者向读者敞开了心灵的窗户。标题是对题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对思想内涵的集中提炼,是搜索文章有效信息的“全息元”,是读者走向作者人生旅程的精神通道。标题对于文章整体而言,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因此,每篇课文的标题本身潜藏着巨大的导读功能。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三种:一是从结构上看,作为文章的线索,例如《羚羊木雕》;二是从内容上看,标题中体现出文章的主题,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三是激发读者兴趣,例如《喂——出来》。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标题,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导读,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3.把握重点作者

目前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入了大量名家的作品,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收入了七篇,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风筝》、《阿长与山海经》、《雪》、《社戏》、《孔乙己》。每篇作品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点。在研究作品的同时,更要深入研究作者其人以及他身处的那个时代,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对于学有余力者,更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家作品进行专题阅读。

4.紧紧抓住课文,进行各种阅读能力的训练

(1)培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训练,其实在教材的绝大部分篇目中都可以实施。可以根据语言环境,从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多个角度思考,咀嚼出句子中有特殊含义的关键词语,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大概是物以稀为贵”一句,既要看到作者到仙台后受到的特殊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同时更要看到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稀为贵”,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培养理解特定句子在结构中作用的能力。这类句子往往有特定的位置,比如首尾句、过渡句、中心句和前后照应句。其作用或是从内容上具体说明文章表情达意方面的内容,往往扣住情感、人物、中心来展开,如《背影》一文中出现父亲“背影”的句子;或是在结构上起引出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等。

(3)培养理解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不外乎这么三类,一是渲染气氛,例如《云南的歌会》一文中“山路漫歌”部分的环境描写,渲染出一派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交响曲;二是烘托人物心情,如《羚羊木雕》中,“我”要回木雕后的环境描写:“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短短几个字的环境描写刻画出“我”内心的伤感与无奈;三是环境描写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交代时令、地点、背景等,如《芦花荡》一文中的环境描写。

(4)培养理解修辞方法及作用的能力。关于修辞,一般可以抓住修辞方法、不变的作用、文章语境的意思、表达效果、表达出的情感这几个要点进行赏析,其中,“不变的作用”指的是各种修辞固有的作用。在修辞方面,可以作为最常规的训练,可以训练的篇目实在太多,这里不一一例举。

(5)培养概括情节、梳理信息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要选好文章,筛选好信息。学习议论文,要提醒学生概括层意、中心论点,要关注首句、中心句、点睛句、议论句等;学习小说,要引导学生概括人物形象,要关注描写人物的手法、围绕人物事件及议论句;在一般记叙文的学习中,要注重概括情节、事件等能力的培养,要关注表明记叙要素的句子,表明结构、线索的句子。

(6)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找出赏析点、解说角度的能力,养成分析表达效果的习惯,如结构、表现手法、句式等。笔者的做法是,学完一个单元的课文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或段落进行赏析,在专门的赏析课上进行交流,或者以周记的形式形成书面文字,使文学鉴赏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种习惯,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自然能有所提高。

5.重视课后练习,注重拓展性训练

本套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目不多,可将练习贯穿在课文讲解中,自读课文更是可以利用课后练习以任务式教学方法进行。对于拓展类的练习,尤其要增加关注度,例如《云南的歌会》一文后的练习二中就是一个比较阅读的练习。这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针对同样出自作者沈从文笔下的两段人物描写进行比较。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类似这样的练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细致分析、体味,体会出两段文字各自的特点。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回到教材本身,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的作品,完全可以作为范文来提升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和能力。与其舍本逐末,不如就地取材,合理地利用我们手头的资源,回归课本,不仅能为学生减负,也是在为教师自身减负。

参考文献:

[1]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张蓉蓉.论“阅读提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11).

[4]彭惠军.初中语文课文应该如何安排课时才是合理的[EB/OL].

http://cy52.52koo.com/article/2643263/569946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斜桥中学

邮政编码:31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