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朱炯端孙芳余向东(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广

【中图分类号】R74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4-010-02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情绪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将其中出现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介入心理干预治疗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SDS及生存质量(QOL)测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OL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QOL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心理治疗能使PSD患者生存质量有明最改善,可提高康复治疗的总体疗效。

【关键词】心理治疗脑卒中抑郁生存质量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PSD发生率多为40%~50%[1],一旦出现PSD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恢复。本研究采用早期心理治疗对脑卒中伴有PSD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观察其临床近期功能预后,了解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4月-2009年11月的住院患者,脑卒中诊断按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经临床确诊及头颅CT或MRI检查的脑卒中患者48例,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都出现不同程度抑郁症状。排除认知障碍、完全性失语、痴呆和意识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主要非处理因素差异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组别性别年龄疾病性质(例)病程(月)受教育年限(年)

男女(岁)脑梗死脑出血

治疗组131155.1±6.91862.85±0.6211.2±3.3

对照组141055.7±5.32042.79±0.7311.6±4.1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和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针灸、理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采用面对面的治疗,每周3次,每次30min,连续4周。

心理干预治疗包括如下内容:①支持疗法: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时有意识地与患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患者信任和配合,进行安慰和鼓励。让患者与他人分担情感反应,对他们取得的进步都要给以肯定和表扬。②认知疗法:使患者了解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程序,尽早投入到康复训练中去。③情绪疗法:指导患者学会调节情绪,树立患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④行为矫正疗法:对于焦虑、抑郁、恐惧、行为被动以及失眠的患者,采用行为治疗的方法,如给患者安排一些适合的作业,在完成作业疗法的过程中对患者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或奖励等,使其不良行为逐渐消除。有时也采用放松训练的方法,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训练,通过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由此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的紧张、抑郁和睡眠方面的障碍。对兴趣丧失或缺如的患者,鼓励患者多参加文娱活动。⑤家庭关心及社会支持:取得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支持,教育家庭成员在生活上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照顾,并充分满足其合理的要求,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关心。有意识地安排患者外出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根据患者的实际能力,让其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自己穿衣、洗漱、进食等训练,通过这些活动使患者看到自己的潜力。

1.3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均进行生存质量和心理情绪方面的评定。生存质量评定采用WHOQOL-100表[3]。心理情绪评定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t检验统计方法。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在生理、心理、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表2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X±S)

组别例数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

治疗组2461.22±11.365.97±12.7266.47±17.4662.77±13.5661.68±14.22

对照组2446.06±12.8855.68±12.8943.98±16.2659.88±12.3157.89±11.46

2.2两组患者心理治疗前后QOL和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QOL与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在QOL和SDS方面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有明显提高,而抑郁情绪显著性降低(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和SDS评分比较(X±S)

组别例数QOLSDS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治疗组2420.93±5.2163.75±16.9163.72±8.0648.9±10.02

对照组2421.08±4.8350.65±19.0363.16±7.5958.63±9.25

3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中风后抑郁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以使脑卒中患者主动康复的愿望明显降低,以致延缓神经功能康复。研究发现,卒中后1月与3-4月通常是抑郁高发阶段,呈现双峰状态[4]。而一般认为,卒中后3-6月是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段,因此在该阶段积极有效地干预抑郁症,调动患者的内在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脑卒中的积极预后可能有好处。

本组研究表明,经过4周心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心理、生理、生活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等方面改善程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自身情绪稳定,生活乐观,与家人相处更和睦,更好地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治疗,躯体功能改善更显著,从而证明心理治疗有益于PSD的恢复。心理干预后治疗组QOL与SDS评分较干预前均表现出显著性变化,表明心理干预治疗在PSD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张志博等[5]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与改良Barthel指数等量表也发现,心理干预能降低PSD患者抑郁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研究结论与本组实验相似。

心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PSD患者抑郁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其内在机制现今尚未完全阐明,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可能归因于心理干预治疗患者认同病人角色,增强对疾病及其发生机制的认识,对疾病最终的预后有充分的认识,也可能是社会家庭的支持、关心、安慰、鼓励能够给患者提供安全感,恢复他们回归社会的勇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依从性好,从而能够参与康复冶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活动能力。总之,PSD发病不是单因素的,可能与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灶部位、文化程度、行为类型以及社会支持等均呈现相关关系。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深入地多因素地探讨PSD的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1]WilliamsLS,GhoseSS.Depressionandothermentalhealthdiagnosesincreasemortalityriskafterischemicstroke[J].AmJPsychiatry,2004,161:1090-1095.

[2]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03-205.

[4]勾丽洁,许士奇.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9):857-860.

[5]张志博.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62-263.